主講人:張廣達 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

第一講:唐宋變革時期松漠地區、漠北地區與西域的族群移徙和建國——穆斯林文獻中的記錄
               日期:2011年12月13日(二)上午10時

第二講:唐宋變革時期農耕地區與草原遊牧地區的民族政權之間的對抗與趨同——從蘇轍的奉使契丹詩「出山」談起
日期:2011年12月16日(五)上午10時

地 點: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GAO0186BBWA.jpg險成命案現場的九層樓,即第96窟。(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FILE_NAME=MOGAO0186BBWA

石璋如與勞榦先生歷經波折到了莫高窟後,並未從此諸事順遂。兩位先生喜歡在晚飯後到莫高窟附近散一、二個小時的步。有一晚月色清明、萬籟無聲,石先生和藝術考察團的  先生到九層樓(即第96窟)上玩,鄒先生對著樓下大喊「雷震!」希望同行的團員雷震先生聽到聲音後也能上樓一遊。不料沒喚到雷先生,倒把莫高窟的十個駐兵驚動了,他們帶著上膛的槍衝上來問:「你們是幹什麼,不是好人,快說!不然我要開槍!」另一個說:「開槍吧!喊叫的沒有好人,好人半夜不會喊叫。」嚇得石、鄒二人趕緊聲明來歷,駐兵不信還跑去考察隊住的中寺問,經勞榦及雷震先生的證實才完事。經此一事後,石先生夜遊賞月的興緻就沒那麼高了。IHP_NW_0136BBWA.jpg畫面左而右為:石璋如、勞榦、鄒道龍、雷震先生。攝於莫高窟第257窟。(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FILE_NAME=IHP_NW_0136BBWA

1996年(民國85年)石璋如先生把在莫高窟所攝的照片、所繪的窟形圖及所記的洞窟記錄整理成三冊《莫高窟形》出版。在這部圖錄出版前,最完整的莫高窟圖錄應屬1908年伯希和所攝,但當時的攝影器材畢竟無法跟石、勞先生的相比,爾後到中國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出版完備的彩色圖錄已是20世紀下半葉的事了。石先生當年測繪的窟形圖暨尺寸資料十分完備,即便今日觀之,尚無人能出其右。最後以書末的幾句話作結:「每洞的高低大小,都是我親手測出來的,千佛洞(即莫高窟)的一經變、一故事、一塑像、一藻井的每幅照片,都是我們親手照攝,親手沖洗的。雖然藝術的技術不高,可是已盡現階段科學的能事了。」

更上一層樓:

1.《伯希和敦煌圖錄》(Les Grotte de Touen-houang線上瀏覽:http://dsr.nii.ac.jp/reference/pelliot/index.html.zh

2.科普網站「前進莫高窟」: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mogao/pages/main_1_zh.html

3.考古資料庫裡的莫高窟影像,在「關鍵詞」欄位輸入「莫高窟」或其他欲查詢內容:

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Frame_Advance_Search.htm

(by古)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愛電台最近播出考古系列節目「神秘的史前踏浪人」,目前已播出兩集。本週的主題是「失落的青銅刀」,內容介紹請見下址:http://www.discover.org.tw/2011/page/index03.php?uid=10

每週六晚上9點首播(週日上午11點重播)。另外也可於網路電台上收聽,播出時間為每週五晚上10點(週六凌晨4點、下午5點半重播):http://radio.newdaai.tv/newdaai_radio_wp/radio09/?p=1918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言:在網路上常需要輸入驗證碼,證明使用者是真人而非機器人;這種技術稱作「CAPTCHA」。後來CAPTCHA的發明人之一想到,可以把它與書籍數位化的工作結合,減低大量人力成本與時間,因此發明新的認證技術「reCAPTCHA」。真是天才啊!!

 

數位書房-reCAPTCHA電腦做不到的事,你可以!

周易正(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中國時報/2011-12-03 

 插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插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網路除了便於溝通及搜尋資料,更讓人類產生新的組織合作方式,得以完成過去不可能的任務。reCAPTCHA將網路的認證作業與書籍數位化結合,便是成功案例。

     「在 沙漠裡,有一隻烏龜朝你爬來。你把牠翻過來,讓牠四腳朝天受太陽照射,而你不打算幫牠。」

     這是電影《銀翼殺手》的經典對話,場景是未來的世界,複製人開始在外星殖民地叛亂,所以地球上開始肅清複製人。因為肉眼無法區辨真人與複製人,統治者發明了一套叫做Voight-Kampff Machine的辨識機制,經由提問一連串問題,配上呼吸、臉紅的監測,便可以檢驗出誰才是「真人」。複製人里昂聽了上述的烏龜問題之後,逐漸失去控制,開槍把詢問者殺死,電影由此開始。

     和你互動的可能是一支程式

     雖然,我們還沒步入面對面都無法辨別真假的複製人時代(按照小說設定,這問題在桃園機場捷運通車的2019年就會發生),但區分真假已經是這個時代必要的設備。在只經由傳輸線溝通的網路世界,我們無法確認電腦另一頭和你互動的是不是人類。而網路上也的確有一堆「機器人」到處橫行,有的是為了協助搜尋引擎,有的是為了幫忙偵測網路問題,但還有一大群,則是為了不良目的而存在。例如四處留言,讓某個商業組織或產品的網路排名快速上升的機器人;或者到處猜密碼破解帳號惡意入侵、灌票、假下單、刻意塞爆伺服器的機器人等等。

     為了判別網路另一端是否是真正的「人類」使用者,類似電影中的檢驗機制應運而生,因此我們在各網站上註冊、留言、查詢或買東西時,便經常遇上螢幕跳出各種歪斜扭曲的文字或數字,要求我們辨識的狀況。

     只有人類才懂的辨認機制

     這項「人或電腦」的檢驗技術,稱作CAPTCHA(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是由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幾位研究員在2000年左右發明。由於電腦使用的文字辨識系統(OCR)仍有局限,只要文字受到其他因素干擾(色彩、變形、大小等等),在電腦眼中就變得無法判讀。換句話說,只要利用這些「人類一看就懂,但電腦理解有困難」的問題文字,就可以避免有人利用程式從事大量非法行為。

     CAPTCHA被大量用於網路認證之後,發明人之一的路易斯.馮安(Luis von Ahn)曾經統計其使用率,發現每天平均有20億人次使用CAPTCHA,每次約花10秒鐘。如此計算,每天全球網民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人類,就花了超過550萬個小時。馮安於是想,如何進一步讓這個服務既發揮效用,又可以做一些「人類做得到,但電腦還不行」的好事?

     既然是在辨識文字,馮安把腦筋動到書籍數位化上。當然,到處都有人在執行數位化工作:古騰堡計畫利用全球志工來校對,Amazon則是將書送到中國與印度掃描辨識。但無論如何,其中有許多工作都是電腦無法獨立完成的。如果人們在使用CAPTCHA的時候,也同時進行文件或書籍的數位化,每天不就等於多了全球志工免費550萬小時的協助?

     CAPTCHA發明人之一的Ben Maurer,告訴因網路蟑螂而不堪其擾的網站管理者,只要採用CAPTCHA機制:「你不只可以解決垃圾留言的問題,還可以讓人類的書寫歷史進入數位時代。」於是,各地使用者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惡意程式,認命地過關斬將、辨識文字,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一篇篇文章的電子化。這個最後集結了全球7億5000萬個志工的小裝置,就叫做reCAPTCHA。

     與書籍數位化結合

     基本上,送到reCAPTCHA的文件都會經過兩種文字辨識軟體掃描過,如果某個字出現不同的辦識結果,或者辨識出的字無法在字典中查得,就會被標定為「可疑字」。可疑字之所以會出問題,通常是因為原始文件有污漬或印刷不清楚(或掃描不清楚)。這些電腦處理不來的問題,就可以派人類上場。

     使用reCAPTCHA機制的網站,認證碼上需要辨識的文字會有兩組,其中一組仍扮演區辨使用者是真人或程式的角色,另一組則是請人類使用者幫忙辨識的文字。這套系統測試下來發現,經過reCAPTCHA的文件,正確率為99.1%(一般電腦文字辨識的正確率為83.5%),非常接近花錢請專業人士完成的正確率,卻節省了絕大部分的經費與時間。

     這套系統最後將整整20年份的《紐約時報》完整數位化,2009年被Google收購後,繼續進行Google Books的數位化工程,目前更擔負全世界4萬家出版社、四百多種語言的數位化任務(所以在回答reCAPTCHA問題時,發現有不認識的字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今年11月,史丹佛大學表示已經能破解CNN、VISA等大公司使用的CAPTCHA技術,但reCAPTCHA這個「順手做好事」的系統依舊保有相當的安全性。光這一點,就足以吸引更多人加入數位化全世界書籍的行列。

     網路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更便於溝通、更容易搜尋資料,它還讓人類產生新的組織合作方式,得以完成過去不可能的任務,這正是理論家克雷.薛基(Clay Shirky)的重要論點。reCAPTCHA這個例子,讓我們「真的」看到每個人一點點的貢獻,能如何聚集起來。過去,政府與商業組織分別在不同時代帶來重要革命,如今,無關金錢的組織方式、純粹民眾的結合,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的是靠志工們在網路集結,有的則是像reCAPTCHA,在不知不覺中共同完成任務。

     比起英文世界,中文世界有更多的古籍或現代文學需要數位化(或者協助句讀)。或許我們也能找到類似「一石兩鳥」的模式,讓所有人貢獻自己的一點語文能力,協助更多中文經典在網路上重現。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講人: 袁 靖 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時 間:2011年12月12日(週一)上午10: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不需報名,歡迎蒞臨。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 者:廣川守 教授(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時 間:2011年12月7日(週三)上午10:00-12: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菩薩接受教育廣播電台「數位好好玩」節目訪問的第二炮已於昨日播出。上次是針對遊戲「秘境歷險記」,這次主題是科普網站「前進莫高窟」。

節目全長半小時,前10分鐘為文化新聞,莫高窟的部份約從1020秒開始,歡迎大家線上收聽~ mms://203.64.188.76/數位好好玩/數位好好玩201112041200010.asf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講人:為薛良凱先生(普拉爵文創顧問團隊 執行創意總監、台灣社會向上發展協會 理事長、台大EMBA 講師)。

時 間:共兩場,12/12 ()10─12 am12/21 ()10─12 am

地  點: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二樓會議廳
報名網址如下:http://ccscl2.iis.sinica.edu.tw/ihp/activity/index.asp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130考古現場_Aboriginal-star-gazing(加字).jpg

大家對英國的巨石陣(Britain's Stonehenge)應該不陌生,無獨有偶,  維多利亞省的Wurdi Youang也有一個巨石陣。這個巨石陣早在200年前就被歐洲移民發現,不過直到近年的研究才確認它的用途與天文觀測有關。如圖所示,兩個端點分別代表夏至與冬至(一年之中白天最長與最短之日)時太陽落下的位置,與紅色虛線交叉的兩點則指出春分與秋分(白天與夜晚等長之日)時太陽的位置。在澳洲原住民的傳說中,很早就出現月球遮住太陽導致日蝕的內容,表示他們已有相當發達的天文知識──這可是西方到16世紀才普遍接受的觀念。

  目前還無法得知這個巨石陣的確切年代,但考古學家推測它應有上千年的歷史。之後會透過分析石塊下的土壤最後受到陽光曝曬的時間,來進行年代測定的依據。該計畫主持人Norris教授認為,測年的意義不在於這個巨石陣的歷史是否早於英國巨石陣,而是讓我們了解澳州原住民的文化樣貌,這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大菩薩接受教育廣播電台的訪問節目「數位好好玩」已於昨日播出囉!這次主題是線上遊戲「秘境歷險記」,歡迎大家上線收聽 mms://203.64.188.76/數位好好玩/數位好好玩201111271200010.asf

節目全長半小時,前10分鐘是文化新聞,秘境的部份從950秒開始。

預計這週日12:00-12:30會播出「前進莫高窟」的內容,祝大家收聽愉快!

各地播出頻率如下:FM 基隆-100.1MHz 台北-101.7MHz 桃園-101.7MHz 新竹-101.7MHz 宜蘭-103.5MHz 金門-88.9MHz 馬祖-91.5MHz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utMOGAO0201BBWA.jpg  較高者為勞榦、戴帽者為石璋如先生,攝於居住的中寺(皇慶寺)前。(進資料庫看: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FILE_NAME=MOGAO0201BBWA

大家對「八年抗戰」這個詞應該不陌生吧?以前讀中學的歷史課本,總覺得那八年中國除了跟日本打得昏天黑地外,就沒其他作為。殊不知戰火橫掃中國的同時,尚未遷來台灣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同仁們,亦持續不斷地進行調查研究工作。

1940年前後,政府跟民間都彌漫一股西北熱,於是含史語所在內的幾個單位於1942年(民國31年)合組「西北史地考察團」,石璋如與勞榦先生即成員之一。兩位先生從當時史語所所在的四川李莊出發,一路上幾經波折,花了兩個半月才抵達甘肅敦煌的莫高窟;而他們在窟裡調查的時間不過才三個月。路途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從酒泉往安西的路上,行到嘉峪關時車子壞了,司機建議大家在嘉裕關遊覽一下,等車子修好再出發。關的甕城(為了加強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修建的護門城牆)上有許多題詩,像「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乾」、「往前看是戈壁灘,往後想是淚汪汪」等等,兩位先生看得興味盎然,走得慢,還到附近很靈驗的關帝廟求籤。當時石先生求到的籤文中有一句是說「事情不能放著不管」,結果一看四周才發現同車的人都不見了,趕緊和勞先生跑回去,沒想到車子就在眼眼開走,真是望塵莫及!由於行李跟調查用的儀器全在車上,兩人只好打電話去西安交涉,說行李掉了沒關係,但儀器請千萬要保管好。幸好最後只是有驚無險。

西安沒有汽車,兩位先生只能坐牛車去敦煌。由於白天坐牛車太熱,所以都在傍晚以後上路,整整花了三天三夜才到。沒想到第三天迷路了,在路上碰到一支來問路的馬隊,雙方說起才知原來馬隊是政府派來接西北史地考察團的,兩位先生趕緊表明身份。剛巧雙方都走錯路才碰上,不然就錯過了;後來還是靠詢問鄉下百姓才順利抵達。

預知後續發展,請待12月初分曉。

1.科普網站「前進莫高窟」: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mogao/pages/main_1_zh.html

2.資料庫影像全記錄:

 

莫高窟──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KEYWORDS=莫高窟

西北調查──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KEYWORDS=西北調查

 

(by古)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考古學的研究,之前多著重於史前時代(距今約400年以前)的考古遺址調查和發掘上,近年來,考古學者們逐漸注意到歷史時期的考古資料,也與同時期的文獻資料和民族學訪談資料等相互驗證,試圖求得歷史時期文化樣相的進一步釐清。本會的目的即在鼓勵考古學者及相關學科的學者,發表其調查、發掘所得的考古資料或相關研究成果,藉著學者之間的資料交流、對話及討論等,以推動臺灣地區歷史時期多面向的考古研究。(節錄自會議說明)

會議地點:中研院史語所 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

議程及線上報名請見下址:http://dahcr.ihp.sinica.edu.tw/conference/Historical_Archaeology/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1-13 /中國時報A12版/ 江慧真 專訪

        二○○八年三月總統大選,藍綠激烈對決,連領先的馬蕭陣營也不敢掉以輕心。但選前倒數兩個月,台南麻豆竟然考古挖出了一具完整的馬匹殘骸!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回憶,「老實說,我也嚇了一大跳,但考古就是科學,講求的是實證,這匹被推定約為清朝年間的官馬殘骸,因為水崛頭的湧泉溼度,保存得相當完整。照理說,這是考古的一大躍進!外界一定會廣為報導,但為避免牽動敏感的政治氣氛,我選擇低調沉默,繼續進行著後續挖掘工程。」

     劉益昌之所以封口,其來有自。

     文史工作者梁茂榮說,打從一出生,鄉里父老就口耳相傳,南勢里的水崛頭湧泉,百年來活水不斷,是個地靈人傑的「龍地鳳池」;加上清乾隆年間,有地理師上奏,斷言麻豆有誕生帝王的吉兆,「加上兩千年大選,台南出身的阿扁果然選上總統;八年後,又挖出一匹馬,大家當然又會議論紛紛……」

     劉益昌的謹慎低調,讓考古還原考古,歷史仍是歷史,沒有因政治而遭到有色眼鏡觀看。麻豆港的遺址得以完整呈現,更成了全台一百八十多座古港中,唯一可於陸地上肉眼可見,其他古港皆已在地理變化後消失。

     二○○三年到二○○八年,劉益昌除了繼續研究熱蘭遮城、西寮遺址外,也同步接下麻豆港的考古工程,挖出了兩層的古碼頭遺跡,出土的文物則包括清朝銅錢、青花瓷、罕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箭頭、種子、裝水果竹簍、神像、透明水晶球等,以及一匹保存完整的清朝官馬骨骸。

     「麻豆港的重生,不是要挖來開船使用,而是要成為大家認識歷史、了解土地的方式!」劉益昌堅持,出土文物讓今人得以穿越時空,一窺昔日荷蘭人、漢人與平埔族的互動,以及十七世紀的這一百年對台灣的重大意義。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1-13/中國時報A12版/ 江慧真調查採訪

  古今對照  ▲台南麻豆港考古挖掘出碼頭遺跡,成立「倒風內海故事館」,還原4百年前的台灣西南海上風華,及荷蘭殖民時代的血淚史。(謝明祚攝) 

▲古今對照  台南麻豆港考古挖掘出碼頭遺跡,成立「倒風內海故事館」,還原4百年前的台灣西南海上風華,及荷蘭殖民時代的血淚史。(謝明祚攝)

     

       「一六二九年,荷蘭士兵從台灣西南的倒風內海殺入內陸,一路追捕中國強盜,最後精疲力盡,微醺攤臥在麻豆港河口。麻豆社的戰士,熱心扛起了他們眼中的『紅毛怪』,佯裝協助渡溪,一到了河中,卻突然齊力放手,兩旁樹林瞬間射出百支弓箭長矛,六十二名荷蘭士兵當場慘死河中。」提著紅毛怪頭顱,戰士激昂榮耀回部落,但沒人料到,一場史無前例的殖民鎮壓,正悄悄醞釀中……(記載於《熱蘭遮城日誌》)

 ▲1629年7月31日,62名荷蘭士兵遭西拉雅族民在河中強壓淹水而死,成為17世紀台灣史上關鍵重要的「麻豆社事件」,此後荷蘭地圖將此河標成「謀殺者之河」。(謝明祚翻攝)

▲1629年7月31日,62名荷蘭士兵遭西拉雅族民在河中強壓淹水而死,成為17世紀台灣史上關鍵重要的「麻豆社事件」,此後荷蘭地圖將此河標成「謀殺者之河」。(謝明祚翻攝)

     港口變內陸 麻豆社事件當見證

     這個場景,是台灣史在十七世紀最關鍵的「麻豆社事件」,也是導演魏德聖未來籌製新片「台灣三部曲」的劇本濫觴。然而,四百年後,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內海成了潟湖,溼地變了鹽田,港口也化身為內陸。

     看不見海的「麻豆港」,在後代子孫眼中成了不可能的傳奇。文史工作者梁茂榮、許清保兩位老師回想小時候,「咱在地人根本沒人會相信,明明離海還有好幾里遠,麻豆怎麼可能是海港?!」

     揮不去的謎團,讓文史工作者展開了土地和歷史的尋根運動,過程中,又意外和科學的考古挖掘,產生了美麗的「交會」。

     「一九九二年,政府蓋八十四號東西向快速道路,環評要我去考古,怎知道這一挖,竟挖出海層貝塚,發現了西寮遺址!原來,這地方以前全部都是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回憶。

     水崛頭湧泉 吉穴被封繁華沒落

     兩年後,愛鄉文教基金會舉辦「鯤瀛文史研習營」,邀請劉益昌去上課,「當時的立委蘇煥智拉我去看一塊橋石碑,問我為什麼這裡有鄭成功的記錄,我講不出答案,只好放在心上,這一擱又過了好幾年……」劉益昌說。

     麻豆港所在地水崛頭,是一個百年不斷的活水湧泉,水源頭矗立著兩大塊混著牡蠣灰沙的三合土。每次經過這裡,望著眼前長達八公尺的結構物,劉益昌總懷疑,這裡絕對有「玄機」,「有人說它是墳墓,但我們的民族性怎可能把人埋在水裡?有人說它是灞頭(水利設施),但地勢低的地方如何引水過來?最可能的就是港口。」

     一個多世紀以來,麻豆鎮始終盛傳,南勢里水崛頭將出「帝王」。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唐山來了一位地理師,發現水崛頭旁的湧泉有帝王之兆,因此上奏清廷,清帝大怒,假借蓋橋名義,派堪輿師來,拿磨甘蔗製糖的大石車,掐住「龍喉」要害。果不其然,水崛頭「吉穴」被封,麻豆從此水災頻傳,從繁華轉沒落。

     港內還有港 地下挖出更老碼頭

     「只要讓我解剖,我就可以有答案!」二○○三年,從立委變成縣長的蘇煥智終於有了經費,委託中研院劉益昌考古團隊放膽開挖。果然,從三合土處往下挖,古碼頭港埠設施漸漸出土,更大的驚喜是,不但陸上遺跡證明了麻豆港的存在,甚至在地層底下又挖掘出一個年代更古老的舊碼頭,成了「港內有港」的罕例。二○○八年初,麻豆港遺址全部考古出土完畢:古港碼頭、水道、迴船池、港埠、水井、青銅器、青花瓷、竹簍、官馬遺骸和貝塚等遺跡通通重現。

 水崛頭港域考古完畢,麻豆古港霎然重生:碼頭、水道、迴船池、港埠、水井、青銅器、青花瓷、竹簍、官馬遺骸重現。(謝明祚攝)

▲水崛頭港域考古完畢,麻豆古港霎然重生:碼頭、水道、迴船池、港埠、水井、青銅器、青花瓷、竹簍、官馬遺骸重現。(謝明祚攝)  

     麻豆港嗄然重生,不但還原了三百多年前的歷史風貌,見證了荷蘭治理時代的海上繁華和走私貿易,更解構了「以漢制番」的那段殖民血淚史。

     麻豆港因倒風內海的淤積陸化而消失,卻因考古挖掘而得以重生。「真實的遺跡,佐證了史料,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因此有了意義!」劉益昌說。

     站在三百多年前的麻豆古港上,遙望流水潺潺的航道,畫面立刻貫穿古今,回到荷蘭人占領倒風內海的歷史情境。劉益昌感性的說,你好像看到了當代貿易的海上風華,體悟了帝國侵入島嶼的生活改變,從那一刻起,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文化,以精耕為主流的農業經濟從此展開,「誰說台灣沒有史詩般的大河劇?」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講人:徐少華 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時間:20111117日(週四)上午10:0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 文物陳列館5會議室

ps.不需報名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