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濱,海之邊—東海岸的考古遺址紀行    黃婷鈺

 

小時候,炎炎夏日的傍晚,最期待的事情莫過於等待大人下班,於是伯父開個卡車,後面除了載滿各式泳具、玩具船、堆沙堡的鏟子、水桶之外,還違規坐了幾個大人小孩。

「看到警察要趕快趴下去,不要被看到!」伯父如是說。

於是大大小小懷著興奮莫名的心情,手裡拿著阿媽剛捏好的飯團配香菇,朝著台東杉原的沙灘,出發了!

過年期間,別人家是,「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甲飽」,小妹家初三沒得「睏甲飽」,因為外婆家的大人們還興奮的備好鍋碗瓢盆,來個家族戶外野炊大聚餐。目標,當然還是東海岸囉。

在台東出生、長大,從小,就是個樂海不樂山的人,碧藍的太平洋,彎曲多變的海岸,賜給我美好的童年。而今,因著工作的關係,懷著不同的心情,駕著老弟的紅色TOYOTA,迎著清冷的海風,又向著熟悉的海岸線奔馳。

台東不是一向被稱文化沙漠的後山嗎?竟然出土台灣目前所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不在別處,就在小時候過年時,常來拜拜、野炊的八仙洞。從杉原出發,沿著海階上的十一號公路,一路天寬地闊,但也提心吊膽,深怕被超速照相的奔馳了將近一百公里,心中一面嘀咕著,呦,沒想到這別無分號的海階地形,除了有很多阿美族人的墳墓之外,聽說分佈著許多的史前遺址呀,一面享受碧海藍天,巨大的海蝕洞,就在眼前了。抵達時間:上午九點。

順著石方磚鋪設的小路,不知是去的太早的緣故,整個八仙洞風景區,一個人都沒有,就只有小女子我一人隅隅獨行,面對著又大又陰寒的洞穴,一陣孤獨,夾雜著莫名的恐懼襲來,雖然這些海蝕洞早已人為得太厲害,水泥鋪頂不算,還煞有介事的弄成像石頭一樣的凹凸不平,但一時之間,我似乎能夠體會史前人類住在這洞穴中,面對一望無際太平洋的那種孤寂,也略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人要在洞穴中擺上一個又一個的佛像了。

擎著心中的孤單與恐懼,手上拿著相機,忙著東拍西拍時,突然小腿輕輕觸了什麼東西,回頭一看,三雙溫暖的眼睛,和三條猛烈搖擺的尾巴。不知何時來了三隻狗,一副撒嬌的樣子,拍拍他們的頭,算是打了招呼,於是便前呼後擁,熱情的跟前跟後,有了他們的陪伴,頓時勇氣倍增,一路也有人可以講講話,心想,希望史前的人類也有養狗陪伴,才不會太孤單了。

離開了八仙洞,手裡拿著咱劉先生幫東海岸管理處寫的「史前文化」一書,南下往回走,希望能夠按圖索驥,拜訪更多的東海岸考古遺址,到了長濱,本想進忠勇社區,一窺過去大量出土單石的小聚落,卻沒想到我這個超級大路痴,連長濱國小也沒找到,更遑論進忠勇社區的產業道路了。

一路來到了成功鎮,西邊是一大片的海階地,1914年日本學者佐山融吉曾經報導過這裡的兩座石棺,是麒麟文化的遺留,其中的一個石棺現在就放在台東縣立文化中心的演藝廳前面。

小時候偶而會隨著伯父伯母,在黃昏來到成功(以前叫新港),興奮的看著回港的漁船,卸下一簍一簍的龍宮寶物,卻不知道台東的囤墾與開發,便是始於這個距離現在的台東市有一小時車程的港口。而台東最早的媽祖廟:小港天后宮就在省道旁。順道的,我還瞻仰了小港「廣恒發」商號,就在台11號路邊。這可是東海岸在開發早期最大的雜貨鋪,原是客家人溫泰坤的產業,可惜早已荒棄,現在只剩下荒煙蔓草間,一面磚拱騎樓式的牆,讓我不禁聯想到民雄的鬼屋,不過,這傾頹拱牆上,「廣恒發」三字猶依稀可見。

臉上輕拂著徐徐的海風,來到了我最喜歡的東河。站在新東河橋上,向西可欣賞那靜靜流著,卻日月穿鑿著白色大石頭的綠色緞帶—馬武窟溪,以及造型古典的舊東河橋,橫跨溪流的兩岸;向東則可飽覽馬武窟溪匯入大海仍是如此的靜謐,神秘。橋的一頭是美麗的泰原幽谷入口,而另一頭則可通往好吃的東河包子。

以往來到東河,眼睛不是看著那白石綠水,就是看著手裡的白色包子,卻不知就在腳下,馬武窟溪口的北側河階地一共有小馬IIIIIIIV四個,而南側則有大馬I、II、III一共七個史前遺址呢!個看著北側由溪流切出的地層斷面,不由覺得自己愧為台東人,對這塊土地今天總算有個重新而深入的認識,而這次的東海岸之旅可說是我的驚異時空奇航了。

再跳上老弟的紅色TOYOTA,就往東河包子駛去,一口氣幫朋友買了40個包子,當然也幫辛苦吃素的自己帶了10個紅豆包,心滿意足的上路。

口中哼唱著歌詞早忘得二二六六的馬蘭姑娘,都蘭不覺已來到眼前。不像其他的遺址,一眼就瞄到了路邊,通往都蘭遺址的指示牌。

有指示牌耶!對我這個大路痴來說,真是莫大的福音!

順著指示牌,方向燈一打,油門一踩,離開了11號公路,駛進了都蘭,由大路進小路,由柏油路轉為碎石水泥路,社區早已在我背後巨大的芒草叢間隱沒,終於來到了都蘭遺址的所在地,懷著忐忑的心情下車。

該不會又我一個人吧?看著寫著「石棺」的指示牌,指向一條通往林子裡的石磚小路,不禁開始猶豫。就在這時候,一對原住民老夫婦,帶著他們五歲左右的小孫女,從小徑的入口冒了出來,哇,真不錯,現在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意識比過去強多了,還會帶小孩子們來探探古早祖先的足跡。

趕緊上前詢問。還好小徑不長,約3分鐘可以走到。我也懷著思古幽情,踏上這早已被列為三級古蹟的遺址。果然,不遠,就看到了都蘭遺址的石棺,靜靜的躺在地上。湊身向前,接近棺底的牆角還有一個小洞,是為了排水用的嗎?

走出小徑,回到原點。石棺的對面,則是通往「石壁」的小徑,這次心裡就更篤定了。不過往石壁的小路比較長,約莫走了5分鐘才到。三塊莫名的石牆,立在經人工整理過的泥土地上,其中一面較大的石壁上還有兩個圓凸,圓凸下方的牆面,則不是切平的,而是一個隆起,由側面看起來還真像個孕婦,因此都蘭遺址的石壁還有個俗稱「孕婦石」。

真是神秘啊。

就在我拿著相機東拍西拍時,卻聽到旁邊的芒草叢,樹林間傳來一陣陣沙沙的聲響,頓時不禁汗毛直立,該、該、該不會是有什麼小動物要跑出來了吧….我可不過一介弱女子,老公還在家裡等我哩,我還是趕緊動身打道回府吧,心裡雖是這麼想,但是還是忍不住貪心的又拿起寶貝相機,多拍了幾張。再往旁邊的草叢樹林看去,只看到幾隻麻雀和不知名的鳥兒,在芒草葉上跳來跳去。

沙沙聲就是他們弄出來的吧?

再次跳上小紅TOYOTA,回到滾著白色蕾絲海浪的海岸線,向著杉原前進,方才的恐懼早已丟在都蘭的草叢裡,心中蕩漾的卻是對這塊大地,以及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古早人一股敬意。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大龍峒地區發現了距今約4500~35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遺址
如果您需要更進一步的相關資訊
點選史語所網路資源
點選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
點選主題展覽-北部地區
就可以瀏覽關於訊塘埔文化的相關資訊了~
 
如果您還有任何問題
歡迎您利用MSN和我們做進一步聯繫~
 
敬祝    新年快樂
            萬事如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考古分項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述

分享人: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考古分項助理  陳泰穎

台灣歷史紀行-芝山岩

台灣歷史紀行--芝山岩

 

小時候我的家,就住在士林芝山岩的附近,

在星期天(那時還沒有周休二日這回事)的早上六七點

我的父母總是會把我和我姊從床上拖起來

到芝山岩去爬山

每次我總是心不干情不願

完全是看在不用吃家裡制式早餐(去芝山岩,就會改吃豆漿,不用吃麵包)的份上

才乖乖就範

所以,對小時候的我

芝山岩只是一個為了早餐菜單變化而虛應故事的存在

陡坡、怎麼也爬不完的階梯

一大堆對我的血液躍躍欲試的蚊蟲

都讓我對芝山岩生不出由衷的欣賞之意

 

不過,也許是因為我搬了家

兒時的經歷逐漸成為心中百寶箱裡面的珍寶

又加上工作的關係

於是我又再度回到了芝山岩

去工作、去重溫舊夢

也是去回顧我私人與台北的歷史

 

從前我們家因為路徑的緣故

總是從芝山岩靠陽明醫院的北隘門上山

所以大家熟稔的芝山公園入口處

對我來說還真有種不知有漢、焉知魏晉的新奇感

而這次我也循著小時候的步伐

重新登上了北隘門

 

根據文史工作者的考據

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左右

從中國福建來的漳州與泉州人

經常為了土地、資源與他們的氣概尊嚴

糊裡糊塗地就開戰

清朝政府也制不住他們

有一度

漳州人大居劣勢

只好把家眷老小帶到芝山岩上

並且修築了防禦工事與隘門

免遭滅門滅族之禍

換句話說

今天清幽的芝山岩

在一百五十年前

卻是一派難民營景象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

這些漳州人也總算撐過了戰亂

而北隘門的存在,也就見證了漳州人在漳泉械鬥時期勉力求生的歷史

 

我信步走向了惠濟宮

在路旁卻赫然發現

小時候完全沒有在意的位置

因為芝山岩的大整頓

居然露出了個近代陸軍的迷彩碉堡

1945年二戰結束

中華民國受盟總委託來台辦理受降事宜

沒想到一待就變成總統也跟著來中華民國在台灣~

那時,蔣中正總統的官邸就位在士林

芝山岩的位置,恰好可以遠眺蔣中正的寓所

為了不讓萬惡的共匪間諜有機會傷害總統

中華民國國防部便徵用了芝山岩

在上面部署部隊與砲台

護衛總統的安全

這些迷彩的碉堡,就是台灣威權時代

為了護衛國家中樞的遺跡

 

惠濟宮儘管也有有趣的故事

可是因為不在我這次工作的範圍

只好匆匆帶著靈驗神力的見證離去

各位,我發誓

惠濟宮真的很靈

我自己拜拜就上台大

我幫我學妹求平安學業符,她也考上研究所

超靈驗~

 

也許是有些忌諱

我並沒有拍下同歸所的影像

不過我還是帶著點敬畏的心情

用雙手朝同歸所拜了兩拜

根據傳說

在公元1786年林爽文之亂時

清朝政府軍北上追剿叛賊

地方老弱為了躲避戰禍,便相約到芝山岩山上避難

但是亂兵仍然上山,劫掠、屠殺了手無寸鐵的人民

劫後餘生的地方鄉民,便將他們不幸喪生的同胞遺骨

收拾起來埋在同歸所這裡

很難想像

兩百多年前的芝山岩,竟是一座殺戮戰場

 

在同歸所過去幾步路

便是芝山岩有名的六氏先生之墓

公元1895年,清日戰爭結束

台灣依照馬關條約的協議被讓渡予日本

儘管台灣民眾對清朝政府始終缺乏發自內心的敬愛之心與認同感

但是在漢族民族主義的驅動之下,對於異族日本倒是一點好感也沒有

所以各地的反抗,在日本領台的前幾年,始終風起雲湧

18961

台北地方的反抗軍,便組織了一次起義

當時有六位來台教授日文的日本老師

由於擁有日本官員的身分

因此也在芝山岩附近遭到殺害

日本政府為了紀念這六位犧牲的教師

並且向台灣人民灌輸新的國族認同意識型態

於是便在芝山岩將這些老師們風光大葬

並且樹立事件紀念碑與神社

以資紀念

而紀念碑上的字,還是由日本著名首相伊藤博文所提

 

1945年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

曾經下達了拆除本省日偽碑塔的嚴令

日本神社自然不存

但是六氏先生的墳墓與紀念碑

居然還留存著

也算是一點小小的奇蹟了

只是在1990年代

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因為釣魚台、歷史問題緊張時

曾有中華民族主義者循線找到了芝山岩上的六氏先生之墓與紀念碑

狠狠地潑上了象徵血與死亡的紅漆

所以儘管經過洗刷、今天的六氏先生紀念碑上

仍然可以看到一派淡綠與鮮紅的組合

民族主義,在今天的台灣,也還是台灣某些人心靈思維的重要指導

幸好大部分的台灣人,已經不再那麼不理性了

畢竟政府與國旗來來去去

芝山岩的老樟樹還是屹立在山頂一角

靜靜地在陽光下看著人間流轉

今天我們的激昂

過了十億年之後,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間、一小點

 

我的時間無多

便信步由百二崁下芝山岩

百二崁道

其實也和芝山岩的神社很有關係

日本政府在神社建成之後

便大量動員小學生前來芝山岩神社參拜

如此才能讓他們接受到皇國精神的恩澤

日本式的神社建築

有趣的一點就在神社經常可以建在清幽之地

神社前長長的參道

也能夠讓參拜者有效地轉化心靈情境

漸趨肅穆

那時的小朋友們

就得從陡峭的百二崁道

爬上階梯,才能抵達他們的目的地

我從百二崁下山時

恰好有兩位打著赤膊的阿伯

帶著他們的愛犬由山下爬到山上、反覆了好幾次

這也是不錯的運動吧~

 

下了山右轉

便是芝山岩的考古探坑實驗室

現今台北盆地的文史工作導覽者

常常流傳著一句話

來到芝山岩,就像是瀏覽過一次台北盆地的歷史

這是因為芝山岩除了歷史時期的遺物之外

也擁有許多史前時代人類的腳跡

公元1896年,日本學者粟野傳之丞氏

在這裡首次撿到了史前人類的石器

這是台灣第一個以近代科學考古方法調查的遺址

這件事實,使得芝山岩成為台灣考古學史上的聖地

不過由於經費與人力的限制

因此不論是戰前或是戰後的考古學研究

都還沒有針對芝山岩進行有系統的考古發掘

直到1980年代

芝山岩旁的雨農國小興修校舍時

考古學家才發掘出了大量的考古遺物

這大約是距離今天三千餘年前的人類

在此活動的遺留

那時的人們

除了傳統新石器時代的漁獵與採集之外

他們也懂得種植稻米來填飽肚腸

這些芝山岩人,也懂得使用陶器,並且還會用植物纖維編成繩子

作為生活用具

 

2000年左右

考古學家劉益昌先生

在芝山岩山腳下發掘出了一具兩千五百年前的人骨

恰恰屬於芝山岩文化時代

由於劉益昌先生所選擇的考古發掘點

擁有非常完整、自近現代一直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

台北市政府便決定把那座考古探坑保留起來

作為台北歷史教材

以前大學時代,我曾和我的父親以及台大人類學系的同學們一起去參觀過一次

這次算是重溫舊地

可惜考古探坑展示館因為人力的缺乏

只有在假日的短時間開放

所以我也只能透過玻璃帷幕

看著裡邊完整的台北歷史發呆

不過在雨農國小、沿著芝山岩一線的圍牆上

校方倒是把芝山岩考古學文化做了最好的應用

他們把芝山岩的考古歷史、史前人類的生活

都用鑲嵌馬賽克裝飾在牆上

所以只要沿著那堵圍牆走

你就可以明白古人在這裡的生活

 

我帶著一瓶從腳踏車阿伯那裡買來的礦泉水

慢慢地往陽明醫院、我停車的方向走去

在行政區上

芝山岩附近是台北市士林區的名山里

也許是1990年代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推波助瀾

名山里的里民們

對自己的社區非常有自信

在芝山岩的山腳下

處處可見疼惜芝山的地磚

台北尚(台語,最之意)有感情NO(日文)社區

而有趣的是

名山里的里民活動中心

除了華語之外,還有日文的大幅看板

跟大家說明這裡是哪裡

天母一帶固然日本僑民甚多

不過就算在中山北路六段日僑學校附近

也少有這樣日文看板與華語同樣大小的情形

我想走遍所有的華人國家

大概也只有台灣會有這種光景吧~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5年度數位典藏教學活動設計比賽
台南市立人國小陳茂盛主任
以世紀考古大發現與商代車馬大觀為主題
製做"古墓騎兵-殷虛重現"教案
獲得佳作

網址為  http://202.168.199.76/index.jsp#

可以去看看!

看到有人引用本計畫所產出的產品,真是振奮人心!
我們會再接再厲做的更好!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院區開放參觀日,湧入了大批民眾!
經本所文物館所計人數,高達3000多人次!
 
希望各位日後有使用上的問題,能給本計畫一些建議!
謝謝!
 
開放參觀日活動花絮已放至相簿了!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設留言板!
歡迎舊雨新知來留言!
 
各位在使用本計畫資料庫,或有任何意見、建議等
希望能不吝批評指教!
讓本計畫能做的更好!
謝謝!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95年11月4日(星期六)上午9時至下午4時
 
本計畫在當天,亦有活動!
在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大廳,設有展示臺,歡迎蒞臨指教!
 
 
院區開放參觀活動相關訊息:http://www.sinica.edu.tw/main.shtml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輝伯沒去日本,去了十三行~

 

如果您,是由於憂國憂民的理由而點進來這篇文章

SORRY~您被呼弄了

我們得向您說聲抱歉!

因為接下來我們要和您分享的資訊

是和考古學與台灣史前文化有關

和政治一點干係都沒有~

 

在離三芝不遠的八里十三行

兩千年前曾經住著一群人

因為他們沒有留下文字,也沒有太多太多關於他們的故事

所以我們一開始並不大清楚他們自己叫自己什麼

一切的線索,都得要從泥土裡面去翻尋

 

就在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家的努力之下

我們知道這群人除了過著平靜的生活

他們還會煉鐵、把金屬融化了以後

按照自己想要的形狀跟功能製作金屬器具

而依照出土的文化遺物

我們知道十三行文化人已經有了高超的工藝技巧與審美觀念

在其中一副青銅刀柄

我們可以看到刀柄上的人非常可愛

而且其扇斗的造型、渾厚的下巴

非常神似某位三芝鄉出身的政治人物呢~

這也算是個有趣的小巧合~

 

想看神似阿輝伯的青銅刀柄嗎~

除了到十三行博物館親身一遊以外

您也可以進入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點選數位典藏資料庫

點選遺物資料庫

在品名一欄鍵入青銅刀柄

您就可以看到兩千年前十三行文化人在工藝與美學上的成就囉~

如果您是國高中的學生、老師

十三行是您鐵定必修的課題

千萬別錯過嚕~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項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帝會不會降下災禍啊?

 

無論古今,人們對未來總是充滿疑問?

相信在冥冥之中,有全知全能的神明,在操縱著我們的命運。

所以我們的阿公阿嬤會到廟裡擲杯,或是上教堂祈禱,

我們會上網看星座運勢,

希望能夠知曉上天的旨意,求得心靈的平靜。

 

三千年前的商朝人,

當然也有同樣的煩惱,

所以他們……拿烏龜開刀。

根據史語所李宗焜老師的研究整理,

商朝人會把烏龜剖成一半

把背甲與腹甲分開

之後再把背甲鉅成左右兩半。

 

接下來,

貞人(巫師)會把龜背甲的背面拿來鑽鑿,

鑿出好幾個洞以後,

就可以準備占卜了。

 

首先,貞人先必恭必敬地說明卜問的內容,

再用燒紅的木枝在鑽鑿的地方燒灼,

燒灼處受熱會卜卜地發出爆裂聲,

這也就是卜,這個形聲字的來由。

除了發出聲響以外,燒灼處還會有裂痕,

貞人就是憑藉這些裂痕來判斷吉凶,

很可惜的是,

我們現在還不能掌握到底什麼樣的裂痕代表好?什麼樣的裂痕代表壞?

 

卜問完了以後,

史官再把卜問的內容刻寫出來,

也就是所謂的卜辭。

 

一件事情通常不只卜問一次,

而甲骨文上面單刻的數字,

也就是卜問的次數。

像這片丙編067號的甲骨卜辭,

就是商朝人詢問上帝到底會不會降下災禍,

整整問了十八次,

是目前甲骨文當中所知單一問題卜問次數最多的甲骨。

 

儘管經過了三千年,

或許求神問卜的方法有很多改變,

不過人的內心世界,還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

李宗焜 當甲骨遇上考古-導覽YH127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有售,定價新台幣二百元整

 

如果你想看丙編067長啥樣子?

方法一

請上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點選數位典藏資料庫

點選遺物資料庫

點選左方進階查詢

選品名:卜辭 / / 甲骨圖版編號:丙編067

就可以在家裡看到十八次的廬山真面目!

 

方法二

現在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正在舉辦YH127骨坑特展

開放時間是每週二到週五1300~1630

每週六0930~1630

每週六下午1400有定時導覽

如果是20人以上團體可事先預約安排導覽

請先於一週前來電申請,02-2782-9995分機180小姐。

可以親眼看到十八次的廬山真面目喔!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支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漢字的起源一直都是個很引人注目的問題
從小我們也被教導說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不過就考古學家最近幾年來的發掘研究
在山東等地
離現在4000年左右的陶器上
也有不少類似文字符號的刻畫
雖然我們不太能肯定這些符號的意義
不過這些"陶文"很有可能是某種書寫體系
最後經過了千年的演化
先成為甲骨文
再成為金文、小篆、最後成為我們所熟悉的漢字
 
因此比較好的教學說法
或許可以是
陶文是漢字文化圈中
目前所知最早的"類文字"符號體系
而現今最早的成熟書寫體系
則是3000年前的甲骨文
不過要是有一個距今4000年、上面刻滿文字的陶罐出土的話
那麼歷史課本又得要修訂了~
 
山東大學網頁:可以看看陶文長啥樣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點選數位典藏資料庫
選擇遺物資料庫
鍵入卜辭後按查詢
即可瀏覽由史語所典藏,距今3000年前的商朝甲骨文!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中研院史語所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國一高一生學習歷史的好朋友~

 

史家連橫有云: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但是文字記載的台灣信史,只有大約數百年左右。

而這些信史,是由掌握書寫能力的外來者,包括荷、西、葡、日與漢民族所建構而成的記載。

許多原住民族與早期南島語族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新天地的故事,

都只能從考古學發掘研究與口傳歷史中,去爬梳蛛絲馬跡。

但是原住民與更早期先民的故事

當然也是我們的歷史

而且~課本會考~!第一章第一節喔~!

 

以下是各位國一高一生可以參考的數位典藏計畫與網站

希望對大家台灣史的學習有幫助~讓我們穿越時空,翻開埋藏在地層與記憶中的史書吧!

 

台灣考古方面(課文中的史前史部分)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計畫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本站是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項計畫入口網站,透過計畫數位典藏資料庫可以在線上查詢十三行文化的遺址、遺跡、遺物等資訊,可以看到煉鐵作坊的樣子,也能看到十三行人面陶罐的360度環物寫真喔~!而從本站的史語所網路資源和友善連結,也可以連結到很多有趣的考古與數位典藏網站。

 

中研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

http://www.sinica.edu.tw/~damta/

將台灣區分成數個主題區,詳細介紹各地重要遺址與考古學研究,同時也介紹了台灣考古學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很適合歷史科老師自我充實進修。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http://digimuse.nmns.edu.tw/

這是科博館的數位典藏網站,裡面有豐富的中部考古學與原住民資訊,還有好玩的小遊戲。而它的虛擬大馬璘遺址網站,運用3D動畫模擬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相當精采喔~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http://ccms.ntu.edu.tw/~anthro/

台灣考古與人類學家的搖籃,同時也會舉辦高中生的考古營與人類學營團隊,和大家分享人類學知識,歡迎大家多多接觸人類學!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http://www.nmp.gov.tw/

台灣最大,以考古學與原住民作為展示主題的博物館。最精采的是卑南考古遺址的研究成果,歡迎大家上去逛逛。

 

南無考古大菩薩部落格

http://ihparcheodata.spaces.live.com/

在這裡,有最新的考古新聞,也有國內外數位典藏與考古機構連結。如果大家對中研院史語所的考古數位典藏計畫有任何問題或意見,也可以在上面留言或透過MSN跟我們聯繫喔!

 

十三行博物館

http://www.sshm.tpc.gov.tw/

十三行遺址的重要性,除了是目前台灣所知最早煉鐵的人群以外,也在於由於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與其它許多熱心人士的搶救,喚起了台灣社會對考古遺址保存的關注。在這裡除了有十三行考古的知識以外,也有八里地方的發展史喔~

 

人類學方面(課文中的原住民族部份)

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

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由台大主導的數位典藏博物館,介紹了淡水河的人文與自然歷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原住民數位典藏

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

收錄了大量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資料。也有線上GIS資料庫,可以查詢神話中各個民族的起源地。

 

國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數位典藏

http://www.ntm.gov.tw/aborigine/

收羅了大量台灣原住民的文物數位化資訊,可以讓大家在家裡瀏覽原住民先民的生活智慧。

 

所以呢~有句古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如果夏天天氣太熱,又想要在家裡學習台灣的原住民與考古歷史,上上網嚕~保證你會有豐碩的收穫!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唸書快樂嚕~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項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朋友大家好~
 
本計畫今年參加台北電腦應用展~
花絮照片已經上線囉~
沒有能鉤親身感受電腦展熱度的朋友們
趕快上來看看~有主持人走光照喔~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支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進考古的馬賽克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入口網站介紹

 

        眼尖的朋友們應該可以發現,中研院史語所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入口網站,好像跟以往有些不同了。是的!本站已經在20068月進行視覺設計改版。而在光鮮亮麗的視覺效果之下,我們打算呈現給瀏覽者的,又是什麼樣的資訊與意念呢?

        當我們進入本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東亞與太平洋的輪廓,海洋用的是普魯士藍;陸地搭配的馬賽克圖片,是各種史語所考古田野發掘工作與遺物照片。這些馬賽克圖片,從古早考古學家工作實況,到簇新的考古遺物檔案照,正好訴說了史語所考古研究工作從大陸到台灣的歷史傳承。而接下來跳出的遺物,分別是台灣考古的十三行駱駝銅牌、人形陶偶、人面陶罐、青銅刀柄與漢人銅錢,以及大陸考古的殷商青銅人面、石鳥、虎首人身立雕、陶俑,這些考古出土遺物,恰好代表了史語所考古學門與數位典藏計畫目前執行的兩大成果:「殷虛」與「十三行」。

        當我們進入首頁後,我們可以發現畫面左方是一片古老的發掘地圖,右邊則是各種考古圖象的馬賽克拼貼。而考古學,這門需要腳踏實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學問,也不正是前輩學者們在各地四處爬梳古人的蛛絲馬跡,拼湊各種證據才得來的學術結晶嗎?

        而當我們點入本網站各個不同的選項之後,我們也將更深入地面對史語所前輩們秉持著「新學術」精神、探索未知的光榮回憶。首先在計畫說明中,畫面右上角看到的是穿著外套的史語所石璋如院士,正在指導田野考古進行的情形。畫面上方的地圖,則是象徵著史語所前輩考古學家們不辭辛勞、跑遍大江南北的過往。畫面右下角,則是由台灣十三行遺址中所出土的陶罐。至於在畫面右邊的可愛小綠人,則是本計畫的小可愛LOGO南無考古大菩薩,拿著小鏟子和您招手,邀請您一同遨遊在考古學的世界中。而在本頁面中,我們可以透過文字,暸解史語所自1928年創所以來,所進行過的重大考古工作,以及數位典藏計畫於2002年開始執行以來的成果與願景。

        數位典藏資料庫中,我們則採用了素淨的版面設計。在這裡,主角不是我們,而是來自地底下娓娓地訴說故事的考古資料。我們可以在這裡透過遺址、遺跡、遺物、影像等四項依照考古學脈絡區分的資料庫,瞭解古代先民的生活點滴。為了方便初次使用本資料庫的朋友,我們設計文字與影音的操作說明,您只要動動滑鼠、打開喇叭,便能輕鬆明白本資料庫操作方式。接下來,您就可以瀏覽橫跨數千年、數千里時空的考古資料,無論是考古學家手書的田野記錄、墓葬發掘的第一手照片、用餐花絮、還是珍貴考古遺物3D環物影像,都能盡收眼底、不假遠求!

        接下來吸引人注目的,便是我們的考古百科了。考古百科網羅了本計畫各式各樣活潑的數位內容,因此選單頁面的設計就像是一張遊樂園門票,希望所有大朋友小朋友,都能夠在輕鬆地接觸考古學的知識。不管是美勞紙模型、刺激考古小遊戲、還是在網路上拼裝三千年前的商王馬車,任君挑選、包您滿意!

        當我們點入佈告欄後,在右上角看到的是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田野合照,而在畫面左下角的,則是自安陽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1004號大墓中所發掘出來的鹿方鼎。在此,您可以自由點閱各個佈告欄資訊,了解本計畫的最新動態。

        關於我們中,我們可以看到右上角的照片,是安陽殷虛小屯村最膾炙人口的發現之一—YH127骨坑的發掘田野照片,這個甲骨坑中一共出了近萬片的甲骨卜辭,許多我們在歷史課本中所見到的甲骨,都是從這個單一的甲骨坑中所發掘剝剔出來的。而在左下角的青色扇斗兄,則是自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青銅刀柄。在這裡,您可以找到本計畫的連絡方式,除了傳統的電子郵件以外,您更可以利用即時的MSN帳號與部落格,和我們分享您在使用資料庫所遇到的問題、或是對本計畫的意見。您也可以看到計畫成員名單,以及曾經為這個計畫付出心血的好伙伴、好朋友們,我們的謝忱不能盡書於筆墨,謹此聊表我們的心意。

        而在產出文件中,我們在右上角看到的是十三行BM5364雙人葬的田野發掘照片,而大家所熟知的十三行人面陶罐,就是由這個雙人葬中出土。而左下角的虎首人身雕像,它是出自殷虛西北岡王陵區1001號大墓,充分發揮了在設計上的想像力。您在本頁面中,可以自由瀏覽本計畫在執行數位化工作時的各種參考文件與記錄,並能欣賞由內容發展分項所拍攝的中研院史語所考古數位化流程影片,了解本計畫的目標與數位化工作流程。

        接下來則是史語所網路資源,在左下角向您招手的是十三行遺址中所出土的人形陶偶。在畫面右上角則是西北岡1004號大墓發掘、牛方鼎與鹿方鼎出土的田野實況。在本頁面中,您可以透過連結,拜訪史語所其他考古相關網站。我們希望透過資源整合的方式,讓使用者能在本站中就可以輕鬆地瀏覽史語所所有考古相關網路資源,不必在網路的大海中苦苦搜尋。尤其是有圖象申請、授權需求的學術界、商業界朋友,您更可以透過我們提供的史語所數位資源暨藏品圖象申請入口網站,進行會員登錄與線上申請作業。

        而在友善連結中,我們在左下角看到的,是來自東周時代,河南輝縣山彪鎮的超可愛犧形獸。而在畫面左上方使用測距儀瞭望遠方的,正是年輕時的石璋如先生。而瞭望遠方、以他山之石豐富自我,正是友善連結所希望傳達給所有朋友們的心意。因此在這個頁面中,我們以地理五大洲作為區分,將世界各地考古學與數位典藏有關的站台予以篩選,讓您除了史語所的考古研究以外,也能看看世界各地對考古學與數位典藏的探索與追求。

        對知識與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歷程。每個人對考古學的想法與認知,自然也有其豐富的多樣性。對我們來說,考古學宛如時空拼貼而成的馬賽克拼圖,在乍看無序的地層、土壤、資料、老檔案中,我們一步步地邁向通往過去的時光之旅,翻開了一頁頁埋藏在地層中、無文字的史書。我們衷心希望每一位造訪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入口網站的朋友,都能在這裡找到您所需要的知識與快樂。而本計畫全體成員,也會持續自我砥礪、做到最好!
 
中研院考古數位典藏入口網站網址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愛的朋友大家好!

感謝大家在過去
對中研院史語所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考古分支的照顧!
本計畫為了讓對考古、文史有興趣的朋友
有更佳的瀏覽環境
因此特別對本計畫入口網站進行改版作業

新版本的入口網站
除了有更佳的視覺效果以外
也提供了更豐富的史語所網路資源
與考古學相關資訊連結
並且提供日日更新的線上考古資訊分享空間-南無考古大菩薩
與MSN服務機制,可讓使用者在線上針對資料庫使用問題和輪值人員諮詢
歡迎您上線瀏覽
並給予我們批評與指教!

考古發掘遺物照片紀錄與檔案計畫入口網站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南無考古大菩薩線上分享空間帳號
http://ihparcheodata.spaces.msn.com/
南無考古大菩薩MSN考古數位典藏諮詢帳號
ihparcheodata@hotmail.com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數位典藏考古分支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1928年起,中研院史語所即投入安陽田野考古工作中,在短短10年間奠定了整個殷虛考古工作的基礎,發掘了大量珍貴的殷商及歷史考古資料。這批珍貴的資料,經過了長達70餘年的整理、研究及數位典藏,如今已經於中研院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上線。對考古學、中國上古史有興趣的朋友,無須遠赴河南,在家彈指之間即可自由瀏覽。

        本次開放上線的資料,主要是安陽小屯村1936-1937年田野工作的墓葬記錄及影像。這批墓葬雖非規模宏大的殷商王室墓葬,但是對於還原殷商社會面貌,卻有相當大的幫助。例如小屯墓M020M040M045M202M204等車馬坑,就提供了關於殷商時代運輸工具的重要研究材料。而在本次開放資料中,尚有一批隋唐時期墓葬;例如在小屯墓M243中,出土了精美瓷器、瓷人與豐富的隨葬品,對於隋唐時代的喪葬儀式與社會生活,是極為重要的歷史考古資料。而在安陽殷虛於上週正式通過聯合國認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時,這批安陽考古最初階段珍貴考古材料的開放,更是別具歷史意義。

        本資料庫為免付費瀏覽制,歡迎各位朋友上站瀏覽。網址為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進入後點選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關鍵字為文化序列:青銅時代歷史時期;考古學文化:殷虛。如有圖像研究或商務使用需求,請按史語所授權機制辦理,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dahcr/。如有任何資料庫使用問題,歡迎於上班時間利用史語所考古數位典藏計畫MSN諮詢機制,帳號為ihparchaeodata@hotmail.com亦可來信tingyu@asihp.net洽詢。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支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