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二十四節氣裡的大暑,也就是夏季最熱的一天──理論上。來看看一個濱海遺址消消暑吧!在海灘上遊耍時,很難不被各式各樣美麗的貝殼吸引。自古以來,貝類作為食品、錢幣、飾品或陪葬品流傳在各個文化裡,時代與文化賦予它不同的意義;它在你我手中是擺飾及美食、在店家眼中則為商品,對考古學家而言,它可是乘載史前人生活資訊的寶貝。

鎖港遺址地圖 大.gif鎖港遺址位置  

考古學家在澎湖本島南端的鎖港遺址發掘出8個貝塚──也就是垃圾坑──其中除了80%為貝類外,一起出土的尚有魚類(像瀨魚跟鯰魚)、海龜、海中哺乳類(例如儒艮)、蟹類、鳥類、陸生動物(鹿)等動物骨骼。數量最多的是腹足綱下的蠑螺科、鐘螺科、蜑螺科及蟹守螺科(下圖),其中又以佔總貝類量52.9%的蠑螺科為最大宗。這些貝類主要棲息在淺水海域及潮間帶,另有部份在活動於距海岸線不遠的地方;此現象說明史前鎖港人已經高度開發海岸區域,而且貝類在他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S1601SoKT0091061BCWA.jpg黑項鍊蟹守螺 T0091061    S1601SoKT0091073BCWA 250.jpg銀塔鐘螺 T0091073   

 S1601SoKT0091065BCWA.jpg高腰蜑螺 T0091065 

除了採貝,捕魚也是他們重要的生業方式之一。史前人補魚的工具跟現代差不多,不外乎魚鉤及魚網。這個遺址出土了四件殘缺嚴重的骨製魚鉤,鉤狀部份幾乎都折失了;考古學家認為這與太平洋諸島上常見的魚鉤樣式相似,故推測這四件物品亦作魚鉤用。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台灣及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有些遺址與鎖港遺址關係密切,但都未曾發掘出類似的器物,反而是在目前尚不知與鎖港遺址有何關聯的太平洋諸島上發現。

S1601SoKT0090987BCWA 250.jpg骨製魚鉤 T0090987

貝類與魚類對史前鎖港人的意義不只是食物,還作為生活用具的原料及裝飾品,例如貝製的匙形器及用魚椎骨製成之骨珠;後者在今日澎湖的藝品店中還看得到呢!

(by南)

arrow
arrow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