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以琳]
1982年,一位漁民在紐西蘭北島西北端Midge Bay發現了一處沉船遺址,經過當地海事博物館的調查,是一艘長25公尺、寬7公尺的沉船,船身附著了大量的植物與貝類,但仍可辨認出其木質船身、鐵釘、銅質船殼等構造。在當地海流湍急、且淤沙嚴重的狀況下,水下考古專家並未在此進行發掘,僅採集了兩件來自身體的木板。誰知道,30餘年後的今天,經過科學家的鑑定,這兩塊不起眼的木頭,很可能帶有改寫航洋史的關鍵證據……
時間回到1642年,荷蘭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與他的船員來到紐西蘭南島的西北岸,成為第一批「發現」紐西蘭的歐洲人。後來這塊土地正式被命名為”Nova Zeelandia”,以紀念荷蘭的Zeeland省,與台灣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 1624-1662)源出相同的典故。其後一百多年間,並無任何歐洲人踏足紐西蘭的記載,直到1769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James Cook)進行的環紐西蘭航行之旅,繪製了相當精準的地圖,從此才有大量的歐洲人在此地出入,進行捕鯨、獵海豹和商業貿易等活動。
以當時歐洲人瘋狂熱衷海上探險、積極爭取貿易先機的狀況來推想,這空白的一百多年,似乎不太合理。對此,有些歷史學家解釋,因為1642年荷蘭船隻靠岸時,曾與當地的原住民毛利人發生激烈的血腥衝突,歐洲人從此畏懼驍勇善戰的毛利人,故此並未興起探索、開發紐西蘭的念頭。然而,真是如此嗎?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和紐西蘭懷卡托大學的學者團隊,徹底研究了1982年採集的那兩塊木頭,根據樹輪學與碳十四定年的雙重線索,並結合了對於木料處理、造船工藝的了解,推測了這艘沉船約莫是在西元1705 ± 9年間被建造的。而依據文獻記載,當時的船隻,大約只有20年左右的壽命,可見此船隻進行航行活動的時間範圍,是在1696-1734年左右。這豈不是比庫克船長的造訪早上至少35年嗎?是否在庫克船長以前,還有其他航海勢力,在紐西蘭周遭活動呢?事實上,根據庫克船長自己的記錄,當地毛利人告訴他,曾經有其他歐洲船隻在紐西蘭擱淺,倖存的船員被毛利人給殺來吃了。這個說法曾被歷史學家視為毛利人用來恫嚇庫克船長的故事,現今看起來,卻有幾分可信了。
那麼,這艘沉船的來源又是如何呢?由當時水下考古學家的調查筆記得知,這艘沉船具有銅質船殼,這個條件基本上可排除其為亞洲船隻的可能。而銅殼船的製作工藝自1670年代起被應用於荷蘭船隻上,直到1758年才被引入英國,就年代上來看,比起英國船,此艘沉船較有可能是荷蘭船隻。兩塊採集而得的船板,材質經過辨認,分別屬柚木(Tectona grandis L.)與紫薇木(Lagerstroemia spp.),是分布在東南亞的原生物種。要取得這兩種木材,對當時在東南亞有廣大殖民地的荷蘭人來說,自然不是難事。是故,綜合上述諸多證據,此艘沉船,最可能是來自荷蘭的船隻了。
目前沒有發現任何文獻記載荷蘭人在1643-1768年間對紐西蘭的探索,然而,學者Palmer大膽假設,在海上強權競爭白熱化的時空背景底下,可能有一些秘密的航行、探險,是不會被記錄下來的(類似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這艘沉沒於Midge Bay的「疑似」荷蘭船隻,則很可能是此一歷史脈絡下的產物。
即使這個研究仍有許多值得驗證的環節,船隻建造的實際年代、船隻來源也仍有疑慮(例如,船隻的來源雖大致排除了英國,但也不代表它就是荷蘭船,有可能來自當時也十分具有航海實力的葡萄牙等),卻在研究成果發表後引起熱烈的迴響。誰會知道,這那兩塊不起眼的木頭,竟有可能改寫人歐洲人在南太平洋的航海史呢!期待後續的水下考古工作,讓我們能夠復原更多歷史的面貌。
延伸閱讀:
Shipwreck points to 18th-century race to colonize New Zealand
Palmer, J., Turney, C., Hogg, A., Hilliam, N., Watson, M., van Sebille, E., ... & Petchey, F. (2014).
The discovery of New Zealand's oldest shipwreck–possible evidence of further Dutch exploration of the South Pacific.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2, 435-44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