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圖書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研院史語所 出版品訊息

平裝售價:180
精裝售價:無
出版時間:2014/08
書籍類別:古今論衡

古今論衡二十六   

﹝研究專論﹞
王金潮 王瑋 實驗考古──中國青銅時代透空青銅器泥範鑄造工藝求實
曹德啟 典範的複製與挪用──初探北周「文王碑」與唐叱干公三教道場之融攝
洪金富 校定本《元典章》序

﹝研究討論﹞
邁克爾‧維茨爾 張遠(翻譯) 十九、二十世紀的西方文獻學──以印度學為重心的回顧

===

王金潮先生去年在史語所關於「中國青銅時代鏤空青銅器鑄作工藝研究」的演講非常有意思,他所提出的可能性再度引起「範鑄法」和「失蠟法」兩派研究者的熱烈討論。

相關文章 (簡體中文,多圖)
泥范法复原许公宁透空蟠虺纹青铜饰件研究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史語所新書介紹

作  者:邱斯嘉、臧振華主編
定  價:NTD 800
裝  本:平裝
出版時間:2013/12
書籍類別:考古學

考古學與永續發展研究  

本書介紹:
永續研究是當前國際上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議題,它最主要目的是要企求自然環境、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和諧與平衡,並且不影響人類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福祉。永續研究的範疇非常寬廣,含蓋了不同尺度的時間與空間,以及不同脈絡下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組織,需要多學科的合作。而作為一個具有時間深度,並且以人類物質遺存作為主要研究資料的學科,考古學在永續的研究中,亦可提供重要的貢獻,特別是在人類與自然環境關係之變遷、人類社會長時限的發展,以及人類文化資產之保存與經營等方面,具有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然而國內的學術界似乎對此方面還不甚熟悉,因此,本專書擬以永續作為研究的專題,期望能藉由考古學的研究理念、方法與資料,透過跨領域合作,對此一受到普遍重視的當代議題作出獨特的貢獻。基於這一構想,本書從學理與應用兩方面,擬定了五個可進行研究的題目:(一)古代環境重建及人地關係研究(二)古代人類生業與聚落系統研究(三)古代社會體系的發展與變遷(四)古代土地利用與國土規劃之研究(五)文化資產永續保存與經營。本書匯集了15篇論文,分別針對上述議題發表最新探索之成果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史語所新書介紹

作  者:陳光祖主編
定  價:NTD 800
裝  本:精裝
出版時間:2013/12
書籍類別:考古學

金玉交輝-商周考古 藝術與文化論文集  

本書介紹:
本論文集收錄21篇論文,分別探究中國三代銅器製作工藝以及其使用與社會功能、商文明早期遺存與政治及都邑、殷墟周邊地區商式墓葬出土資料分析、西周諸侯國研究、華北部份地區跨時限的政治地景變化、玉器或其他裝飾品的研究、以及部份器物在歐亞草原地帶的起源,觸及商、周時期政治、文化、藝術、諸侯國研究、以及諸侯國與北方草原地帶文化的互動等各個不同的面向。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史語所新書介紹
2012年06月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所發表的論文終於集結出版,做為寒假讀物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作  者:陳光祖、臧振華主編
定  價:NTD 600
裝  本:精裝
出版時間:2013/10
書籍類別:漢學會議論文集

本書介紹:
人類的起源與遷徙、農畜的產生與主要生活工具的變化、資源控制與儀式性器物的製作,以及複雜社會的出現與相關現象,都是考古學研究的核心課題。東部亞洲地區近年來因幾處重要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提供了農業起源、新舊石器時代轉接期的文化變遷以及人群互動遷徙的重要資料。也因為新問題意識的提出、新的分析概念導入,對於一些考古學關注的威望器物與國家與權力等舊問題也提供了新角度的詮釋。本書匯集了九篇論文,分別呈現臺灣與華南舊石器時代研究的新發現與研究,從新的考古資料探討史前南島語族遷徙,並對玉器的紋飾母題與象徵意義、資源控制與流通,以及商代政治制度提出新的看法,代表學者對於上述議題最新探索的成果。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史語所新書介紹

作  者:陳光祖主編
定  價:NTD 800
裝  本:軟精裝
出版時間:2013/10
書籍類別:考古學

張光直先生與史語所淵源甚深,從早期從師問學到在歐美學術界嶄露頭角,都與史語所前輩學者保持密切聯繫;後期教學授徒,培育不少在史語所任職的研究者,張先生一生不倦怠地為西方與中國、中國與臺灣學術界擔負起架橋對話的工作。在張先生逝世十週年之際,史語所與一些有意舉辦紀念會的單位協商,由史語所主辦『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邀請張先生門生故舊與學術交游與會,就張先生所研究的一些議題提出其相關的研究成果,以彰顯張先生的學術貢獻與影響。這些議題包括:文明起源的比較研究、中國考古學、商文明研究、臺灣及東南亞考古學與民族學、其他考古學專題研究、薩滿及藝術與儀式研究、其他等七個主題。本書收錄的十七篇論文大致涵蓋了上述的所有主題,這些文章的論題主旨或撰作緣起,也大多可與張先生的研究相比並,得見張先生學術工作的後續影響。」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宗祐/中國時報/2012.08.20 

     到目前為止,已出土的殷墟甲骨號稱十萬片以上,但甲骨文到底有多少字?大家都很好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見圖,李宗祐攝),花廿年的時間研究編纂《甲骨文字編》:「我不但要告訴大家甲骨文到底有多少字,而且清楚地列出有那些字,以及每個字隨時代演變的過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見圖,李宗祐攝)

     《甲骨文字編》付梓,由大陸中華書局出版,堪稱是史上內容最完整的甲骨文字典。李宗焜長期專注研究編纂《甲骨文字編》,多年來在兩岸古文字研究學界頗為知名,更有學者在中國文字博物館二○○九年大陸安陽舉辦的「首屆中國文字發展暨紀念甲骨文發現一一○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以「頗有望眼欲穿之感」形容對《甲骨文字編》這部書問世的殷切期待。

     李宗焜表示,殷墟甲骨號稱十萬片以上,也有人說十五萬片,但這麼多的甲骨裡面到底有多單字,卻始終沒人做過全面性且有系統的研究。以前的說法從二、三千到七、八千都有,但各種說法都是憑想像,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我念博士班的第一天,就決定要把這個數目找出來,不是憑感覺,也不是憑想像,而是要清清楚楚地列出我所謂這些字是那些字!」

     過去廿年,李宗焜看遍散布在世界各國的甲骨拓本,包括私人收藏家珍藏、沒有公布的拓本。「有個大陸私人收藏家,知道我在做甲骨研究,就給我一百片拓本,這些資料在我出這本書前,完全沒有公布過。」李宗焜深信,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應該都被寫進他的《甲骨文字編》中沒有遺漏,共有四三七八個單字。

     《甲骨文字編》跟其他甲骨文字典最大的不同是,每個字都是李宗焜一筆一畫從原拓片描模下來,再掃描成數位檔印製而成,字型跟粗細盡可能完全忠於「原作」。

     李宗焜說,現在大家最常使用的楷書,能追溯的最早源頭就是甲骨,《甲骨文字編》把每個字按不同時代的風格演變編排進去,對認識甲骨文及漢字演變過程有很大幫助。例如「馬」這個字追溯到甲骨文,上半部就是畫馬的鬃毛,跟現在的寫法仍可相互呼應。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是,花廿年的時間集中心力去做一件事情!」李宗焜說,現在如釋重負的感覺多過於喜悅。「在寫這本書的過程,有時候睡覺想到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好幾次因為看不到盡頭被嚇醒。我以前從沒這麼怕死過,稿子寫到快收尾的時候,很怕突然有個意外死了,廿年的功夫就全白費了。」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319塗鴉牆_傅斯年遺札

本書中收錄傅先生1919-50年間寫給親屬、師友及政治、外交、教育、學術各界人士的書信。  

史語所就是傅先生催生的,他擔任所長的第一件事就是籌備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在民國初年,考古發掘還被一般民眾視為「盜挖他人祖墳」的不義之舉,當時傅先生所遭遇的困難可想而知了。但他的膽識及聲望也讓他在短時間內集聚一批專業人才,首度以科學方法進行考古發掘,這近10年的發掘成果確立的商代的存在,也奠定了史語所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由於傅先生身份多樣(北大、台大校長,中研院史語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立法委員等要職),因此這批書信是觀察中國近代政治、外交、教育、學術研究的發展,以及研究「傅斯年」的重要史料。

書目資料:王汎森等編。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ISBN9789860295429(全套 精裝)

 想進一步了解傅先生與史語所的種種事跡請見:http://proj1.sinica.edu.tw/~dmuseum/pages/knowledge/content_FuSsu-nien.html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一高一生學習歷史的好朋友~

 

史家連橫有云:身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但是文字記載的台灣信史,只有大約數百年左右。

而這些信史,是由掌握書寫能力的外來者,包括荷、西、葡、日與漢民族所建構而成的記載。

許多原住民族與早期南島語族先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新天地的故事,

都只能從考古學發掘研究與口傳歷史中,去爬梳蛛絲馬跡。

但是原住民與更早期先民的故事

當然也是我們的歷史

而且~課本會考~!第一章第一節喔~!

 

以下是各位國一高一生可以參考的數位典藏計畫與網站

希望對大家台灣史的學習有幫助~讓我們穿越時空,翻開埋藏在地層與記憶中的史書吧!

 

台灣考古方面(課文中的史前史部分)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計畫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

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

本站是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項計畫入口網站,透過計畫數位典藏資料庫可以在線上查詢十三行文化的遺址、遺跡、遺物等資訊,可以看到煉鐵作坊的樣子,也能看到十三行人面陶罐的360度環物寫真喔~!而從本站的史語所網路資源和友善連結,也可以連結到很多有趣的考古與數位典藏網站。

 

中研院台灣考古數位典藏博物館

http://www.sinica.edu.tw/~damta/

將台灣區分成數個主題區,詳細介紹各地重要遺址與考古學研究,同時也介紹了台灣考古學一百餘年來的發展,很適合歷史科老師自我充實進修。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http://digimuse.nmns.edu.tw/

這是科博館的數位典藏網站,裡面有豐富的中部考古學與原住民資訊,還有好玩的小遊戲。而它的虛擬大馬璘遺址網站,運用3D動畫模擬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相當精采喔~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http://ccms.ntu.edu.tw/~anthro/

台灣考古與人類學家的搖籃,同時也會舉辦高中生的考古營與人類學營團隊,和大家分享人類學知識,歡迎大家多多接觸人類學!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http://www.nmp.gov.tw/

台灣最大,以考古學與原住民作為展示主題的博物館。最精采的是卑南考古遺址的研究成果,歡迎大家上去逛逛。

 

南無考古大菩薩部落格

http://ihparcheodata.spaces.live.com/

在這裡,有最新的考古新聞,也有國內外數位典藏與考古機構連結。如果大家對中研院史語所的考古數位典藏計畫有任何問題或意見,也可以在上面留言或透過MSN跟我們聯繫喔!

 

十三行博物館

http://www.sshm.tpc.gov.tw/

十三行遺址的重要性,除了是目前台灣所知最早煉鐵的人群以外,也在於由於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學門與其它許多熱心人士的搶救,喚起了台灣社會對考古遺址保存的關注。在這裡除了有十三行考古的知識以外,也有八里地方的發展史喔~

 

人類學方面(課文中的原住民族部份)

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

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由台大主導的數位典藏博物館,介紹了淡水河的人文與自然歷史。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原住民數位典藏

http://www.aborigines.sinica.edu.tw/

收錄了大量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資料。也有線上GIS資料庫,可以查詢神話中各個民族的起源地。

 

國立台灣博物館原住民數位典藏

http://www.ntm.gov.tw/aborigine/

收羅了大量台灣原住民的文物數位化資訊,可以讓大家在家裡瀏覽原住民先民的生活智慧。

 

所以呢~有句古話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如果夏天天氣太熱,又想要在家裡學習台灣的原住民與考古歷史,上上網嚕~保證你會有豐碩的收穫!

 

敬祝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唸書快樂嚕~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典藏考古分項  敬上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