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以來至隋唐,河西走廊就是中原王朝與西域諸國往來的必經之道,敦煌就位在走廊的西端。這裡一直是各方勢力拉鋸之處,中原王朝衰弱則西域諸國環伺乘虛而入,唐代安史之亂正給了西南邊的吐蕃一個大好機會。安史之亂迫使中央調派河西、隴右地區戍兵回防平叛,卻形成西境防衛上的漏洞,加上戰亂後一落千丈的國力,讓唐政府無力顧及西陲,使得吐蕃得以進佔河隴之地。六、七十年後,敦煌的張議潮起義推翻吐蕃政權,並奉唐朝為正統。這對無力收復敦煌的唐朝是多大的安慰與喜悅,遂於此設立歸義軍並任命張氏為歸義軍節度使。


  唐亡後進入五代時期,張氏政權也為曹議金家族取代。曹議金記取張氏末代統治者自立為王,導致以效忠中原王朝為口號的甘州回鶻藉此連番進攻終致滅亡的教訓。曹氏建立政權後依舊以歸義軍節度使自居,同時致力改善與周邊異族王國的關係以鞏固政權,通婚就是其中一種方式。曹議金不但自己娶了回鶻可汗女兒為妻(圖一藍圈),還將女兒分別嫁入回鶻及嫁予于闐國國王為后(圖二藍圈),這種聯姻關係到其孫子曹延祿執政時都還持續(圖三紅圈)。


曹議金回鶻妻 曹議金女兒女婿


圖一、二(圖片來源:「前進莫高窟」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mogao/pages/main_2-1_zh.html


IHP_NW_0115BBWA  圖三:著于闐服裝的天公主嫁給曹議金的孫子曹延祿為妻。C75T61)窟


 


敦煌不只作為東西商業路線的一個重要轉點,在文化交流上也扮演了重要地位。從8世紀末吐蕃統治敦煌以來,至曹氏政權於11世紀初為西夏所滅的200餘年間,雖然政權數經更迭,但統治者均崇信佛教,使得敦煌佛教發展在此期間不衰反盛。除了歸義軍政府安排、協助許多出家人赴西方的印度取經,敦煌當地的寺院也接待不少東來的梵僧前往中原。從遺留下的敦煌文書可知,信徒奉獻給寺院的物品中有不少「舶來品」,包含于闐的花氈,來自吐蕃、粟特及大食的織品,拜占庭跟波斯的金銀器及西域諸國的寶食、香料等等;除了實用性的物品外,金銀器及寶石也用作佛像供養具或塑像的材料。此時的敦煌可真是個國際大都市啊!


 


曹氏執政時期,曾請人抄寫佛經送到西州回鶻協助其復興佛法,另外除了重修莫高窟的前代洞窟,還開鑿許多規模巨大的石窟,有些面積達180平方公尺、高度近10公尺高。這些工程需要一批石匠、塑匠及畫師從事開窟、造像、繪畫等專門的工作,因此曹家設立畫院負責洞窟的營造,另外在生活上亦對他們有所優待。


 


西夏接替曹氏政權,領土包含了今日敦煌一帶。宋朝與西夏對戰使得陸上絲路不通,大大影響敦煌的發展,繁景已不負當年。爾後南宋建都杭州,中原的經濟及文化重心南移,加上海上貿易興起,終於取代陸上絲路的功用,敦煌至此已失去東西交往的重要性而衰落下來。元代滅宋之後,雖然重新打開陸上貿易路線,但敦煌再也沒有恢復先前的盛況。隨著經濟衰退,敦煌的文化及宗教發展也未再提升。元代的敦煌莫高窟少有新洞開鑿,多為改造或修繕既有的洞窟,因此莫高窟的營建基本上算結束了。這個曾繁榮一時、另中原王朝念念不忘的敦煌,要在數百年後隨著藏經洞的發現才再度引起世人關注,其歷史價值確立了它在當代的重要性。


 


 


 


1.進一步了解資料庫影像: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FILE_NAME=IHP_NW_0115


 


2.科普網站〈前進莫高窟〉: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mogao/pages/main_1_zh.html


 


3.書籍:鄭炳林、李軍著,《絲路明珠──敦煌》。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ISBN978-7-5423-1506-9


(by)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莫高窟 敦煌
    全站熱搜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