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雅婷、陳佳翎
看大菩薩一臉貪吃的模樣,可別誤會了,這不是竹串丸子。相信之前週末和大菩薩一同紡線的朋友,都知道這是紡線的工具。不過你知不知道,臺灣先民在沒有棉花和羊毛的時代,都用什麼當原料紡線呢?從文獻記錄看來,主要應該是靠植物的纖維,但是有一種你我都很熟悉的動物,牠的毛居然也被用來紡織呢!讓我們先賣個關子,從紡線的工具──紡錘和紡輪開始說起~
紡線好幫手:紡輪與紡錘
相信大家都聽過睡美人的故事,害睡美人一睡不起的,就是尖尖刺刺的紡錘。在紡錘末端裝上圓盤狀或是珠狀的紡輪,簡單好用的紡線工具就完成了。將動植物的纖維纏繞在紡錘上,再急速轉動紡錘,就能利用旋轉的力量捻出線繩了。
現代的紡錘與紡輪,By Pschemp -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607457
臺灣的紡輪
因為紡錘通常是木、竹棍等有機物,在臺灣高溫潮濕的環境下很容易腐爛消失,相較之下,用陶土、石頭等做成的紡輪,比較容易留存下來。如果在考古遺址發現紡輪,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先民已經知道如何捻線囉。早在新石器時代,臺灣就出現紡輪的蹤跡了,我們找了幾個各地出土的紡輪給大家欣賞,不管是算珠狀、圓錐狀,還是圓盤狀的紡輪,都是紡線的好幫手。有些紡輪還有特別的紋樣裝飾呢!下圖舉例的紡輪,直徑都只有三~五公分左右,是不是很小巧可愛呢?
臺灣各地出土紡輪舉隅。在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可以看到這些紡輪的詳細資料。
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用紡錘與紡輪捻線繩的技術,都被持續使用著,甚至到了20世紀,臺灣的原住民仍然利用它們來捻線。如下圖達悟族(雅美族)的陶製紡輪,也裝飾著美麗的紋飾;而排灣族的野果紡錘,更顯示只要發揮巧思,就地取材,任何東西都能變成好工具呢。
任先民採集•1957•臺東縣蘭嶼鄉紅頭村•雅美族。中研院民族所典藏。(cc) BY-NC-ND 3.0 台灣條款
李卉採集•1956•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排灣族。中研院民族所典藏。(cc) BY-NC-ND 3.0 台灣條款
臺灣先民用什麼紡線?
目前在臺灣的考古遺址,還沒有出土古代紡織品的紀錄,學者只能根據文獻記載,以及早期的民族誌,來推測先民使用的紡線原料。除了常被提到的苧麻等植物纖維之外,或許還有一種長毛狗,牠的毛也被作為紡織的原料。在17世紀荷蘭傳教士的書信中,就提到今日臺南北部新港、麻豆、蕭攏等七社原住民在嫁娶時,富有的男方會用狗毛製成的戒指、衣服、頭飾以及狗毛當作聘禮。清代的文獻中,也有臺灣中部原住民用狗毛紡線、編織的事例。他們同樣會在嫁娶等特殊場合,戴上用狗毛編織的頭飾。也有些原住民用狗毛夾雜樹皮或其他植物纖維,織成毯子,廣受當時人喜愛。
完成於十八世紀初的《諸羅縣志》,記載了在今日臺中一帶提供毛作為紡織原料的狗特徵。牠的體型不大,毛細軟如綿,長約6.5-10公分左右。可能為外來種,非本地土狗。原住民會拔牠的毛,用茜草染成紅色再捻成線,織在衣領、袖口、衣帶等處裝飾。稍晚的《臺海使槎錄》也記載臺灣中部一帶的原住民會用「白獅犬」的毛來捻線。由此看來,狗毛雖然不是最主要的紡線、編織原料,但在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臺南北部、臺灣中部的部分原住民,會將狗毛製品用於特殊場合、或做為特殊的裝飾。
來捻線吧!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想親手試試看如何捻線呢?發揮先民就地取材的精神,只要有一根竹筷、樹枝、或原子筆等細細長長的東西,在末端加上黏土、紙團等圓圓、稍微有些重量的東西,就完成紡線的道具了。要記得讓紡錘保持良好的平衡,才能流暢的轉動。接下來就可以跟著大菩薩試試能否捻出一條線吧!
大菩薩另外提供一篇〈就是愛「線」--紡線圖解大公開〉給大家參考,這篇有豐富的圖照,用一個個的分解動作來介紹,並有捻線常見問題的解答。如果覺得圖解不夠詳細,網上還有許多教學影片,像Spinning wool on a distaff這部影片,就是教你怎麼用羊毛接毛線的方式紡出線來,可以當作初階入門參考。如果想進階挑戰如何從棉花或羊毛直接紡成線,則可參考Supported Spinning Tutorial這部影片,雖然紡線工具長的有些不同,但影片詳細的動作示範還是很值得參考(從第五分鐘左右起)。祝大家紡線順利囉!
延伸閱讀:想認識更多的紡錘與紡輪,可以在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或典藏臺灣搜尋「紡錘」或「紡輪」。
參考資料
1. 陳光祖,〈綿狗小考—臺灣以及美洲異種狗考〉,《臺灣史研究》13.1(2006,臺北),頁11-49。
2. 臧振華,《十三行的史前居民》第4章〈探訪十三行的史前居民〉第5節「十三行人的衣飾」(臺北縣:十三行博物館,2001),頁91-93。
3. 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
4. 典藏臺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