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讀書會論稿
台灣考古學之道 (1896-2007)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考古分項助理 陳泰穎
五、結論
考古學在台灣,風風雨雨也走過一百一十一個年頭。或許和世界各地宏大的古文明遺址相較之下,有人會認為台灣考古只是清粥小菜,無甚可觀。但是,考古學的研究,仍然給予我們立足在台灣的時空座標,讓我們得以瞭解前人在台灣島上活動、生存與拓展的軌跡。而台灣考古學給予台灣人的最大啟示,或許便在於古代人類勇於邁向未知的冒險精神,以及他們與大自然共生、在地理環境多元的台灣成功適應的智慧。在缺乏文字史料的條件之下,也唯有考古學家的努力,才能夠讓一篇篇埋藏在地層時空關係間的史詩,為我等所熟知。
而在台灣考古學走過一百一十個年頭的今天,台灣所累積、典藏的考古資料,將可以成為大陸、東南亞與大洋洲考古的重要資訊來源。而台灣在資訊、博物館與數位典藏等領域的經驗,也能和國外的考古文博學界進行交流。共同為人類歷史的研究與傳承貢獻心力。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社會對於考古學研究的了解日漸加深,因此預料未來社會大眾對於考古資訊的需求,將會有更大幅度的成長。由於台灣考古研究客體具有時代斷面上的特殊性,和原住民的文化傳承有相當高的關連,在原住民意識高漲的今日,台灣考古學界如何在研究的精深、知識的推廣普及與原住民權益的尊重三方面取得平衡,將是台灣考古學界與關心考古的朋友,未來需要關注的議題。
引用文獻
陳光祖
〈從歷史文獻看台灣早期「考古」發現〉《田野考古》Vol.6 〔台北:田野考古編輯委員會,1998〕
洪卜仁
〈林惠祥學術事略〉《紀念林惠祥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1〕
葉文程
〈林惠祥對考古學的卓越貢獻〉《紀念林惠祥文集》〔廈門:廈門大學,2001〕
林惠祥 編
《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刊第三號: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上海: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30〕
葉春榮 編著
《左鎮歷史圖像》〔台南縣左鎮鄉:南縣菜寮化石館,2003〕
葉春榮 黃文博 編
《陳春木紀念文集》〔台南縣:台南縣政府文化局,2003〕
張超英 口述 陳柔縉 執筆
《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出版,2006〕
劉益昌
〈世變與傳承——史語所在台灣的考古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五週年紀念論文集》:73-87(2004.8)
陳奇祿
〈台灣研究在中國史學上的地位〉《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7期,1966
白先勇
《蘗子》〔台北:允晨文化,1992〕
陳存恭 等
《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雙隹
〈我的祖先在台大流浪〉自由時報2005年3月9日自由廣場
宋昱潔、葉長庚
〈被污名化的考古學〉中國時報2005年4月16日時論廣場
漢聲雜誌社
《八里十三行史前文化》〔台北:漢聲雜誌社,1994〕
揭陽
〈素人考古者VS.廟堂考古學〉《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第218期(2005.12)
劉益昌 編審 黃啟瑞 鍾國風 撰文 杜福安 漫畫
《黑狗大風-上古甦醒的島嶼傳說》〔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6〕
劉益昌
〈我們在不同的時間走過〉《科學人雜誌》特刊4號-多樣性台灣(2006.9)
引用網路資源
台東討壺聯盟官方網站
http://210.240.180.222/~ryan/Taitung/index.htm
台東市公所網站
http://www.taitungcity.gov.tw/NEWS/940322huvisit.htm
東森新聞2007年1月15日地方中心
〈台灣第一枚錢幣,外圓內方!現身多良遺址〉http://www.ettoday.com/2007/01/15/124-2041395.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