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王道還先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時間:2012年11月17日(六)14:00-16: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捷運古亭站6號出口)
報名網址:http://www.hfec.org.tw/course/data.asp?CTID={841A85B4-0C8B-4DA4-980A-9E95349224CA}
講者:王道還先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時間:2012年11月17日(六)14:00-16: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捷運古亭站6號出口)
報名網址:http://www.hfec.org.tw/course/data.asp?CTID={841A85B4-0C8B-4DA4-980A-9E95349224CA}
今年院區開放大菩薩準備的活動「典藏玩數位:移形化影」,是讓大家挑選一件喜歡的藏品,體驗文物拍照及著錄的過程。
人氣王NO.1是「苗族.銀頭飾」(25.3%),
NO.2是「廣地南部永元五年至七年官兵釜磑月言及四時簿」漢簡(20.3%),
NO.3是「殷墟.石立梟」(18.8%):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3/System/pages/Data_Artifact.jsp?artifact_no=40632
NO.4是「十三行.人面陶罐」(18%):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3/System/pages/Data_Artifact.jsp?artifact_no=1251
NO.5是「景頗族.女帽」(17.4%)。
主講人:董 珊 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時 間:2012年11月1日(週四)上午10:00
地 點: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考古人員於一座唐代墓葬中發現一件廁所造形的唐三彩,讓今人得以一窺唐代廁所的樣貌。從三彩的製作技術推測,年代應在7世紀未至八世紀初,屬武則天晚期。這座廁所與現代蹲式廁所相去不遠,方形的圍牆內有一方形蹲坑,蹲坑前斜立著一塊長條瓦片,防止穢物流到坑外。廁所有門沒有鎖,怎麼辦呢?蹲坑面對著門,門上有一方孔,讓如廁的人能看到門外的情況,如果發現有人靠近可以即時出聲告知門內有人,免去別人誤入廁所的尷尬。
與這件三彩伴出的其他人俑苗條,與一般印象中唐代女子的豐腴體形大不同,這是因為豐腴為美的審美觀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之後才出現的。
唐三彩屬釉陶器,由於是低溫繞成所以質地疏鬆、耐水性差,是標準的「中看不中用」,加之以具毒性的鉛釉上彩,因此唐三彩都做明器(也就是隨葬品)使用,不過也因為如此,所以它的造形可以不顧實用性,盡情地玩造型設計。唐三彩的發展在武則天至安史之亂前達到高峰,之後長期的社會動蕩,人們都自顧不暇,何況陪葬品,因此它逐漸退出歷史,即便宋至明代仍製造三彩,但品質均比不上唐三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小學之道,在學寫字,在識字,在背九九術。
之道?自道?看了就知道!
*2012年10月27日(六)起展出,配合當天中研院院區開放活動開展。
展覽網站(有提供海報電子檔供下載):
http://www.asihp.net/~museum/tw/doc_detail.php?doc_id=317
開館時間:每週三、週六 09:30-16:30(逢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土地公山遺址位於新北市土城,影片中的陶罐是仿造該遺址第七類陶第四式罐。目前展示在捷運永寧站1號出口閘門右邊,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小角落。http://youtu.be/0lD3DecSHPc
今年院區開放日訂在10月27日(六)9:00-16:00。
大菩薩會在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扭轉乾坤.數位體驗」攤位與大家見面~歡迎大家來體驗、拿好禮^^
史語所活動:http://www.ihp.sinica.edu.tw/news_page/news04_1005_2012.html
本院各所亦舉辦各式闖關及有獎徵答活動、多場科普演講、放映多部影片等等,院內數座博物館及展示中心也免費開放參觀,並舉辦活動,詳情請見下址:
1. 全院各式體驗、有獎徵答活動:http://www.sinica.edu.tw/openhouse/2012/07_Other_Activities.pdf
2. 全院所有活動:http://www.sinica.edu.tw/openhouse/2012/
文章連結: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read_topstory.php?nid=6059&lid=697
「要認識自己的定位,我們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討好現代人,更重要的是未來的人。—林國平」
數位化時代,大量實體文物經拍照、掃描並配上說明文字後上傳至網站供大眾閱覽,典藏機構如此、博物館如此,但如林處長提出的一個反思:「按照主題、特展,整理、歸納文物的知識之後,傳遞給觀眾,就算是虛擬博物館嗎?」網站與虛擬博物館是異是同?或著異同何在?這是所有參與數位化工作的人員都應思考的。究竟我們想透過數位化走向何處?
主題說明: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歷史都是區域史,所有的歷史都是世界史。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具世界史的視野來看待各個大小區域的歷史,更為辯證性地思考中心與邊緣如何形構、劃界、擴散、重組……。這個已經延續二十幾年,並不斷積極開發新議題的研習營,這次嘗試從多元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從帝國來看邊疆,也從邊疆來看帝國,並擴及於異域,思考不同文化間的錯綜互動關係。我們希望能通過不同學科的對話與刺激,啟迪活潑的歷史想像,因此,我們邀請人類學、社會學、藝術史、台灣史、中國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來授課,並和大家密切對話。
活動日期:2013年1月28至2月1日(星期一至五)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三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及活動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ihpcamp/news/22/subject.htm
報名截止日期為2012年10月31日。研習營課程還沒出來,只有主題及講師名單出爐。
主講人:郭素秋 博士(本所助研究員)
時 間:2012年10月26日(週五)上午10:30
地 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
※ 請事先報名,以利彙整參加名單。謝謝!
報名請洽:sherry@mail.ihp.sinica.edu.tw(請提供:姓名/單位/職稱/電話)
洽詢電話:(02)2782-9555 分機 687 張小姐
陝西考古研究院在臨潼發掘出312座墓葬,秦漢墓共282座,另30座為唐、明、清墓,其中M208墓裡出有2000多年前的肉乾,雖已碳化但肉眼仍能見到絲絲肉絲、腱膜還有彈性,這是目前所知中國墓葬中保留下最早的肉製品。
M208墓曾遭盜掘,所幸裝著肉乾的銅敦(一種食器)及旁邊的銅壺未被盜走。由於銅敦重量極重,加上鏽蝕嚴重一時無法開啟,所以該器是運回研究院,讓研究人員慢慢清理。當接口處鬆動後,一股刺鼻的硫酸味冒出來,打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碳化物。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直到拿出一塊來看才知道是肉,配合敦的功能,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肉製品。為了兼顧研究及文物保存的需求,研究人員並未把敦裡其他東西倒出,而是維持原樣,以X光透視,發現裡面沒有骨頭。另外經過數月的蛋白質、紅外線等分析測式,鑑定出這是黃牛肉,與墓中陪葬大量帶骨的黃牛肉製品一致。
這些肉製品能保存至今,除了銅敦封密嚴實外,可能還與肉經過風乾等處理,以及該墓為豎穴土坑墓之形制有關。過去經驗,土坑墓的人骨保存狀況比洞室墓好,可能是空氣隔離的效果所致。
312座墓葬中有68座出土帶骨的動物肉製品陪葬,佔21.7%,其中67座屬秦漢時期。分析出土的動物骨,發現綿羊最多,有38隻,狗居次有23條,豬22頭、黃牛20頭、山羊10隻、雞9隻、蚌4個,另有少量的魚、馬、麝鼴及鼢鼠。
展期:2012年10月19日~2012年02月19日
地點:台北故宮 圖書文獻大樓1樓
展覽介紹:http://www.npm.gov.tw/zh-tw/administration/services/news_02.htm?docno=955&pageno=1
另舉辦4場免費專題演講「考古發掘所見的武丁與婦好」(10/26)、「武丁與婦好展中的生活用具及相關古文字」(11/02)、「甲骨文沒那麼難」(11/07)、「商王武丁與后婦好—殷商盛世文化與藝術特展介紹」(11/16),無需報名,詳情請見:http://www.npm.gov.tw/zh-tw/learning/education/education_02.htm?docno=298
*萬名學童(國中小學)免費搶票活動,目前尚餘1000多個名額:http://wuding.chinese-linguipedia.org/
本次展覽中研院史語所也出借上百件展品共襄盛舉喔!
展期:2012年10月08日~2013年01月07日
地點:台北故宮 正館1樓
展覽介紹:http://www.npm.gov.tw/zh-tw/visiting/exhibit/exhibit_02.htm?docno=854
另舉辦4場免費專題演講「西周重器」(10/9)、「赫赫宗周—西周文化」(10/17)、「從青銅器銘文看西周君臣關係」(10/29)、「西周玉器賞析」(10/29),無需報名,詳情請見:http://www.npm.gov.tw/zh-tw/learning/education/education_02.htm?docno=298
主講人:臧振華 教授(本所研究員)
時 間:2012年10月8日(週一)上午10: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位於土城斬龍山的土城醫院預定地,整地時出土數量龐大的陶片、石器,專家也對「墳墓」竟成史前遺址守護者感到驚訝。斬龍山也是繼八里十三行遺址後,新北市近廿年來第二個因公共工程挖掘到遺址的個案。
根據文資法規定,發現遺址後必須停止施工,目前文化局將委請中研院等單位,以半年時間搶救考古,土城醫院工期也勢必被迫延後。
位在土城金城路、捷運土城站三號出口旁的「斬龍山遺址」,早在民國四十四年就已被盛清沂教授發現,之後盛與台大考古系教授宋文薰、石璋如,以及之後的黃士強、劉益昌等人發掘,共出土打製石斧、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石錛粗胚、石鏃、打製石矛、網墜等文物,石器、陶器類型則包含二千年前的圓山及植物園文化。
隨著金城路、北二高開通,斬龍山遺址挖掘工作也沉寂十多年,月前市府開始在斬龍山一帶清理第一公墓,意外從墓地下方發現文化層並出土不少石器、陶片,才發現土城第一公墓正下方,居然也是史前遺址。
發現民眾表示,當地已是公墓區,加上早年已有考古學者挖掘過,一般都認為已無遺跡存在可能,但誰也沒想到,新建的墳墓卻成為地底下遺址的屏障,若非市府規畫興建土城醫院,更深層的斬龍山遺址也不會曝光。
文化局說,土城醫院預定地出土的文物,除了石器、陶片外,還有疑似來自花東地區的玉器,甚至連金屬器具都有,由於這是先前未曾發現的器物,也引起文化局及學術單位的重視,文化局也將計畫委託考古單位搶救挖掘。
文化局文資科長曾繼田表示,曾到過現場勘查,斬龍山當地出土的器物很豐富,目前現場已用帆布蓋住,避免遭到雨水或人為破壞。
陳俊雄,中國時報,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