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推廣教育科普文章 (56)
- Sep 01 Mon 2014 09:35
【Blue Monday專欄】水下考古 Underwater Archaeology Part III
- Aug 25 Mon 2014 09:31
【Blue Monday專欄】水下考古 Underwater Archaeology Part II
[文/陳佳翎]
不都是考古嗎?在陸地上與水下考古有什麼差別?
Underwater archaeology: Scale drawing underwater
作為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目的、研究理念及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設備、發掘工具、遺物取出的策略、遺物出水的保存與修復等等,都與陸地上考古有很大的區別。
- Aug 18 Mon 2014 09:18
【Blue Monday專欄】水下考古 Underwater Archaeology Part I
- May 20 Tue 2014 10:17
【好文鬥陣看】穩定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上一篇考古新聞中有關「穩定同位素分析」的部分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霧煞煞,但其實原理沒有想像中複雜啦~
人骨中的同位素數值常被作為重建過去飲食和生業方式的參考,近幾年考古學者也把這種技術延伸到病理學上,用來研究古代飲食相關疾病。
凡發生過的必留下痕跡–同位素分析的考古應用 (李匡悌)
下載PDF檔
- Mar 03 Mon 2014 10:13
【好文鬥陣看】潛進歷史–水下考古:到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學是一門既有趣又嚴肅的學問,它是利用潛水裝備與海洋探測科技,調查與發掘淹沒在水下的船隻、遺跡、遺物等,以研究人類過往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水下考古學基本上是屬於考古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目的及研究的理念與方法,與陸地考古學基本上是一致的。
陸地考古學家除了要調查與發掘遺物和遺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發現並記錄考古的系絡,以重建古代人類的文化。因此,做為考古學的分支,水下考古學的工作不只是發現沉船或取得其中的物品而已,更是要藉由水下考古資料的系絡來研究與海洋有關的人類文化,包括社會、經濟、政治、宗教等層面的遺留,以及其所存在的環境因素。這也是水下考古學與水下撈寶活動最基本的差別。」
- Dec 19 Thu 2013 09:52
【英國考古人物】阿拉伯勞倫斯
[文/葉乃婕]
資深演員彼得奧圖(Peter O'Toole)12/14日病逝的消息震驚演藝圈,他最著名的作品《阿拉伯勞倫斯》也成為許多影迷共同的回憶。
註:左圖為勞倫斯本尊,右圖為電影海報。
- Aug 20 Tue 2013 15:10
【博物館二三事】名符其實的「趁火打劫」─埃及國家博物館遭竊
[編譯/葉乃婕]
埃及上週爆發血腥鎮壓(註),軍方政府暫時關閉重要經濟來源的觀光景點,包括金字塔、博物館等。在這段混亂的時期,有人闖入位於上埃及的馬拉維博物館(Malawi Monuments Museum)把藏品幾乎掠奪一空,博物館內部亦被砸毀,現場殘破不堪!
- Aug 13 Tue 2013 11:24
【本日限定】2013七夕情人節特輯
[文/葉乃婕]
台灣對於外來文化有著極高的包容度,隨著每年02/14西洋情人節被炒作,現在七夕也被稱中國情人節,再加上12月的聖誕夜/節,號稱是台灣情侶的三大節日。而「天長地久」究竟有多久呢?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日子裡,大菩薩要帶大家來看看什麼才稱得上「至死不渝的愛」啊~~~
- Jul 26 Fri 2013 09:24
【數位典藏】考古科普教育網頁使用心得(4-4)
[文/台南藝術大學 簡珮雯]
史語所的「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網站中,因應不同背景及需求的觀眾群有著不同知識程度的子網頁。
若為本科出生,或者想要對該領域學術、考古等知識有所了解的人,我覺得「世紀考古大發現──商王大墓重現」是個不錯的網頁。此網頁不僅對於殷墟的發掘歷程有著詳盡的羅列,且對於比較生硬的專有名詞及小知識,例如:亞型墓、陶器製作過程……等,都有進行解說。若有興趣再進一步瞭解者,在「參考書目」的部分也分別提供了「通識書目」、「進階書目」以供參考。
- Jul 25 Thu 2013 10:07
【數位典藏】考古科普教育網頁使用心得(4-3)
[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Erica]
Overall suggestions for the IHP Facebook:
I think that the Facebook page is most relevant now just because most people use Facebook over any other social media site. After looking through the IHP page one thing that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is that there should be more English translations available for those people who cannot read Chinese but may wish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museum. I know that because this museum is in Taipei and is talking about early Taiwan history it may not seem useful for translations to be made, but I feel that since Academia Sinica is internationally known for its many research institu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keep those international individuals’ interest in mind. If Academia Sinica wishes to recruit more international helping hands then it is best that there be less of a language barrier.
- Jul 24 Wed 2013 09:45
【數位典藏】考古科普教育網頁使用心得(4-2)
- Jul 22 Mon 2013 10:44
【數位典藏】考古科普教育網頁使用心得(4-1)
- Jul 19 Fri 2013 10:42
【工商服務時間】考古科普教育網頁使用心得
今年夏天有四位國內外的學生到史語所文物館與數位典藏考古分項參加暑期實習課程。由於大菩薩誠摯的請託(絕對不是壓迫),實習生提供了他們對於史語所幾個考古科普教育網頁的使用心得與小建議。內容將在未來一週陸續刊出,敬請期待!
- Apr 10 Wed 2013 14:40
【博物館二三事】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新任館長出爐!
[編譯/葉乃婕]
近日羅浮宮的「古希臘、伊特拉斯坎及古羅馬文物部門」(Department of Greek, Etruscan, and Roman Antiquities)主任Jean-Luc Martinez在三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由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任命為羅浮宮新館長,將於04/15正式上任。
- Mar 12 Tue 2013 14:31
【博物館二三事】水晶骷髏王國 BUSTED(流言破解)!
[編譯/葉乃婕]
宣稱來自中美洲阿茲提克王國(Aztec)的水晶骷髏最早於十九世紀初出現在古物市場,不僅增添中美洲文化的神秘,更帶給世人無限想像。現存在各大博物館的水晶骷髏多來自早期私人收藏或是匿名捐贈,由於作品風格以及來源不明等問題,使得研究者難以確定這些水晶骷髏的真實性。
- Feb 22 Fri 2013 14:11
【好文逗陣看】天字第壹號的「採取古物執照」
「當時正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大規模發掘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領到了這天字第壹號的『採取古物執照』,從此開啟了『有照』考古的時代。」
※ 之前曾有連結變更的問題,現今已修復(考古大菩薩2013/04/09)
- Feb 20 Wed 2013 10:21
【好文逗陣看】到了海南島才知道…「鹽來如此」!
芭樂人類學 GUAVA Anthropology:
鹹濕考古學家的鹹濕考古學
這篇又鹹又濕的文章中不只介紹海南島的製鹽技術,還有作者對於在地產業、觀光與考古學等多個面向的思考。
- Feb 18 Mon 2013 09:30
【博物館二三事】沒到過西安也聽過兵馬俑
[編譯/葉乃婕]
愛美的人即使每天用掉兩罐SK II,也只能夠減緩老化的速率,而無法真正做到回春的效果或是將身體年齡永遠停留在某一個時刻。任何東西都和人一樣,只要暴露在光線和空氣之中,就無法停止衰敗的過程。
Study Recommends New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for China’s Terracotta Warriors
- Feb 04 Mon 2013 09:43
【好文逗陣看】Go with the flow (大洋洲考古田野工作)
現實人生往往比戲劇來得精彩,且看芭樂大洋洲考古三部曲"Go with the flow"怎麼說~ 這段經歷對於考古學家而言,應該很難讓它gone with the wind吧
芭樂人類學:
Go with the flow(上)
Go with the flow(中)
Go with the flow(下)
- Oct 15 Mon 2012 10:06
【好文逗陣看】〈獻給未來的數位化工程〉
文章連結: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read_topstory.php?nid=6059&lid=697
「要認識自己的定位,我們的工作不只是為了討好現代人,更重要的是未來的人。—林國平」
數位化時代,大量實體文物經拍照、掃描並配上說明文字後上傳至網站供大眾閱覽,典藏機構如此、博物館如此,但如林處長提出的一個反思:「按照主題、特展,整理、歸納文物的知識之後,傳遞給觀眾,就算是虛擬博物館嗎?」網站與虛擬博物館是異是同?或著異同何在?這是所有參與數位化工作的人員都應思考的。究竟我們想透過數位化走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