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考古新聞 (1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又是happy weekend,來個bling bling的新聞歡樂一下吧!

近日考古學家在保加利亞首都Sofia東北部的一個墓葬中發現上百件黃金飾品,包括一只金戒指或胸針、一個金馬首飾品、44件女性頭像的小飾品、100顆金紐扣。

20121116考古現場_色雷斯  

這座墓距今2400年,屬色雷斯文化。色雷斯地區如地圖所示,範圍在今日保加利亞、希臘及土耳其接壤處。歷史上的色雷斯人後驍勇善戰著稱,很早即受到希臘文化影響,但仍保有自己的語言文化。西元前6世紀希臘於此建立殖民地,後來這個地區先後被波斯、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拜占庭王朝、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統治。由於保加利亞北邊的多瑙河產有豐富金礦,因此色雷斯人的煉金術有很長遠的歷史,濱海一些遺址的金文化比其他地區的金文化早了數千年。從色雷斯人留下的藝術品可知,他們的金貿易對象從北邊的斯基泰人(Scythians)至南邊的希臘人;藝術風格除了本身文化,也融合了前述兩種以及馬其頓文化。

這不是保加利亞首次發現有黃金陪葬品的墓葬,近幾十年來保加利亞陸續都有出土黃金陪葬品的墓葬。1972年一位工人在該國Varna這個城市附近,發現6000年前的墓葬群,裡面出土了大量黃金,甚至可以用「囤積」來形容,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古老的黃金囤積處。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開羅3日綜合外電報導)埃及古物部官員表示,捷克考古學家在埃及開羅以南發現1座有4500年歷史的公主墓,這項發現暗示,當地可能還有其他尚未發掘的法老墓穴。

古物部希臘-羅馬古蹟局負責人畢里(MohammedEl-Bialy)表示,內畢緹公主(Princess Shert Nebti)墓地四周有4位高官墓穴,年代在西元前2500左右的第五王朝,所在地點阿布西爾(Abu Sir)距離舉世聞名的撒卡拉(Saqqara)階梯金字塔不遠。

20121105考古現場_map

畢里表示,「挖掘工作仍未結束」。他補充說,目前「仍處早期階段」,且考古地點不對外開放。

根據墓穴4座石灰柱碑文,這位公主的父親是MenSalbo法老王。

畢里說:「她是法老王之女,可是那裡只有她的墓穴,附近有4位高官墓穴圍繞。所以我們不久後是否可能在公主墓附近發掘更多墓穴?我們對她父母一無所知,也許日後出土的古物會幫助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埃及古物部長伊布拉欣(Mohammed Ibrahim)昨天表示,公主墓的前廳有4個石灰柱和象形碑文。這次挖掘工作同時發掘4位官員的石棺,以及男男女女和小孩的雕像。伊布拉欣表示,捷克考古團隊此次的發現,象徵著阿布西爾和撒卡拉墓地考古史的新頁。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026考古現場_唐三彩廁所  

考古人員於一座唐代墓葬中發現一件廁所造形的唐三彩,讓今人得以一窺唐代廁所的樣貌。從三彩的製作技術推測,年代應在7世紀未至八世紀初,屬武則天晚期。這座廁所與現代蹲式廁所相去不遠,方形的圍牆內有一方形蹲坑,蹲坑前斜立著一塊長條瓦片,防止穢物流到坑外。廁所有門沒有鎖,怎麼辦呢?蹲坑面對著門,門上有一方孔,讓如廁的人能看到門外的情況,如果發現有人靠近可以即時出聲告知門內有人,免去別人誤入廁所的尷尬。

與這件三彩伴出的其他人俑苗條,與一般印象中唐代女子的豐腴體形大不同,這是因為豐腴為美的審美觀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之後才出現的。

唐三彩屬釉陶器,由於是低溫繞成所以質地疏鬆、耐水性差,是標準的「中看不中用」,加之以具毒性的鉛釉上彩,因此唐三彩都做明器(也就是隨葬品)使用,不過也因為如此,所以它的造形可以不顧實用性,盡情地玩造型設計。唐三彩的發展在武則天至安史之亂前達到高峰,之後長期的社會動蕩,人們都自顧不暇,何況陪葬品,因此它逐漸退出歷史,即便宋至明代仍製造三彩,但品質均比不上唐三彩。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陝西考古研究院在臨潼發掘出312座墓葬,秦漢墓共282座,另30座為唐、明、清墓,其中M208墓裡出有2000多年前的肉乾,雖已碳化但肉眼仍能見到絲絲肉絲、腱膜還有彈性,這是目前所知中國墓葬中保留下最早的肉製品。

20121009考古現場_肉製品  

M208墓曾遭盜掘,所幸裝著肉乾的銅敦(一種食器)及旁邊的銅壺未被盜走。由於銅敦重量極重,加上鏽蝕嚴重一時無法開啟,所以該器是運回研究院,讓研究人員慢慢清理。當接口處鬆動後,一股刺鼻的硫酸味冒出來,打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碳化物。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直到拿出一塊來看才知道是肉,配合敦的功能,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肉製品。為了兼顧研究及文物保存的需求,研究人員並未把敦裡其他東西倒出,而是維持原樣,以X光透視,發現裡面沒有骨頭。另外經過數月的蛋白質、紅外線等分析測式,鑑定出這是黃牛肉,與墓中陪葬大量帶骨的黃牛肉製品一致。

這些肉製品能保存至今,除了銅敦封密嚴實外,可能還與肉經過風乾等處理,以及該墓為豎穴土坑墓之形制有關。過去經驗,土坑墓的人骨保存狀況比洞室墓好,可能是空氣隔離的效果所致。

312座墓葬中有68座出土帶骨的動物肉製品陪葬,佔21.7%,其中67座屬秦漢時期。分析出土的動物骨,發現綿羊最多,有38隻,狗居次有23條,豬22頭、黃牛20頭、山羊10隻、雞9隻、蚌4個,另有少量的魚、馬、麝鼴及鼢鼠。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土城斬龍山的土城醫院預定地,整地時出土數量龐大的陶片、石器,專家也對「墳墓」竟成史前遺址守護者感到驚訝。斬龍山也是繼八里十三行遺址後,新北市近廿年來第二個因公共工程挖掘到遺址的個案。

     根據文資法規定,發現遺址後必須停止施工,目前文化局將委請中研院等單位,以半年時間搶救考古,土城醫院工期也勢必被迫延後。

     位在土城金城路、捷運土城站三號出口旁的「斬龍山遺址」,早在民國四十四年就已被盛清沂教授發現,之後盛與台大考古系教授宋文薰、石璋如,以及之後的黃士強、劉益昌等人發掘,共出土打製石斧、有肩石斧、有段石錛、石錛粗胚、石鏃、打製石矛、網墜等文物,石器、陶器類型則包含二千年前的圓山及植物園文化。

     隨著金城路、北二高開通,斬龍山遺址挖掘工作也沉寂十多年,月前市府開始在斬龍山一帶清理第一公墓,意外從墓地下方發現文化層並出土不少石器、陶片,才發現土城第一公墓正下方,居然也是史前遺址。

     發現民眾表示,當地已是公墓區,加上早年已有考古學者挖掘過,一般都認為已無遺跡存在可能,但誰也沒想到,新建的墳墓卻成為地底下遺址的屏障,若非市府規畫興建土城醫院,更深層的斬龍山遺址也不會曝光。

     文化局說,土城醫院預定地出土的文物,除了石器、陶片外,還有疑似來自花東地區的玉器,甚至連金屬器具都有,由於這是先前未曾發現的器物,也引起文化局及學術單位的重視,文化局也將計畫委託考古單位搶救挖掘。

     文化局文資科長曾繼田表示,曾到過現場勘查,斬龍山當地出土的器物很豐富,目前現場已用帆布蓋住,避免遭到雨水或人為破壞。

陳俊雄,中國時報,2012/10/03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對這則馬祖亮島人的新聞還有印象嗎?http://tw.news.yahoo.com/%E9%A6%AC%E7%A5%96%E4%BA%AE%E5%B3%B6%E5%87%BA%E5%9C%9F-7900%E5%B9%B4%E5%89%8D-%E5%AE%8C%E6%95%B4%E4%BA%BA%E9%AA%A8%E9%AA%B8-213000230.html

前陣子聽了發掘者陳仲玉先生的演講,對這位8000歲的海亮哥(陳先生對他的暱稱)有更多認識,大大開了眼界。

依一套從股骨長度回推漢人身高的公式估計,這位海亮哥身高約160公分,根據他臼齒、骨骺及其他骨骼發展程度推測約30歲。大臼齒磨損特別嚴重,表示常食用硬質食物,他患有關節炎及腰椎方面的疾病。外耳道骨的特徵顯示長年受到冷水刺激,與海女或衝浪者相同,另外他肌嵴線極為發達,上肢又明顯較下肢粗狀,推測他應該是位討海人,所以陳先生才幫他取了「海亮哥」這樣的稱號。

發掘海亮哥時,為了避免因環境突變或其他因素造成壞破,決定將整具墓葬及底土一起取出打包,運回馬祖文物館的恆溫恆濕庫房存放,再進行清理研究。

海亮哥出土的島尾Ⅰ遺址上,遺留下大量動物骨及貝類;動物骨以魚骨為多,貝類大宗則是鐘螺、蠑螺、貽貝、牡蠣、笠螺、藤壺 及瘤岩螺,形體較現代為大。陶片多為無法拼合的小破片,數量上不具意義,而且亮島的環境應不適合黏土生成,故推測島上陶片是由外地攜入。石器則很少觀察到打製痕,反倒使用痕明顯,表示當時打製技術未臻成熟,更遑論磨製,可能只是就地取材,能用則用。陳先生認為,由於亮島地勢險峻,史前亮島人應該只是季節性前往該處,而非終年居住島上。從貝塚推積判斷,史前亮島人居住時間可能長達三、四百年。

不過海亮哥不是亮島唯一的史前骨骸,陳先生及其團隊後來又發現第二具亮島人,年代比海亮哥晚一些,詳情尚待清理研究。2號亮島人的發現可以說是巧合、或者算天意。第二次發掘時,陳先生預計在離二號探坑1公尺處開第三號探坑,但參與發掘的另一位學者邱鴻霖先生認為要隔2公尺,所以就折中1.5公尺。而坑長陳先生堅持要超過1公尺,若達1.5公尺更好,但這個長度已到崖邊,工作上非常危險,最好只好改成1.2公尺。沒想到發掘到三號坑第四層時,在角落發現他。

這次的發掘得到軍方助力極大,許多阿兵哥一起協助發掘,陳先生對他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工作方式大為讚賞,認為對發掘工作幫助良多,為此還作了首〈感亮島考古有成〉:「亮光爍顯此蓬萊,戍守海疆有雄兵。島藏先遺八千載,協力發掘事竟成。」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古界發現一片古老紙草(papyrus)書卷的斷簡殘篇,內中明確提到耶穌有太太。美國哈佛大學神學教授凱倫.金恩十八日在羅馬出示這張長八公分、寬四公分的紙草,並稱研究人員辨認出其中一句話的意思是:耶穌對他們說,「我太太」,這個太太指的應是抹大拉的馬利亞。

20120924考古現場_Jesus_wife_gospel  

這片色澤褐黃的紙草共八行字,以黑色墨水書寫,必須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經研究人員解讀,耶穌似乎是為文中的女性辯護,聲稱「她有資格做我的門徒」,隔兩行又說,「我和她住一起」。

金恩說,這片紙草年代約在第四世紀,以古埃及基督教「科普特教派」文字書寫,是迄今已知第一份耶穌提到他太太的記載。

基督教長久以來一直認為,耶穌沒有女性門徒,聖經中的抹大拉是一個罪人,一個悔改的妓女。如果上述紙草和內中記載被證實為真,那基督教的這些認知都將被顛覆。

美國作家丹.布朗在暢銷書《達文西密碼》中即宣稱,耶穌的確娶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兩人生有一子,並避居法國南部。但教會兩千年來處心積慮、隱瞞真相。十一世紀末葉成立的祕密社團「錫安會」誓死保護耶穌骨肉不遭迫害,矢言生生世世保守有關耶穌血脈的密碼。但此說招致天主教梵蒂岡教廷的嚴正批駁。

金恩宣稱的新發現也已經引來某些神學家的駁斥。美國田納西州浸信會牧師魏斯特說,一片古紙草上面的敘述不足以證明任何事,這段敘述只是輕飄飄一段話,沒有任何具體證據。

尹德瀚/2012-09-20中國時報)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919考古現場_tattoos

1.右上:陪葬侍衛紋身圖案。右下、左:烏科克公主紋身圖案。

考古學家於俄國、蒙古及哈薩克斯坦交界的烏科克高原(
Ukok Plateau)上,於海拔2500公尺處發現一座巴澤雷克(Pazyryk)文化的冰凍墓葬,年代約在2500年前。墓主被學者稱為「烏科克公主」,是位25歲左右的女性,左肩上紋有以鹿為主複合動物圖案,陪葬的兩名侍衛身上也紋有精美繁複的圖案。由於墓葬經環境冰凍,所以屍身上的紋身圖案保存完好,清晰可見。墓主周圍還有食物、裝有大麻的小容器、6匹配著馬鞍及繮繩的馬作為陪葬。紋身被巴澤電克人視為同族人的標誌,有助於死後找尋家人或族人,這與台灣泰雅族及賽德克族人,為了死後讓祖先能在彩虹橋上認出自己而文面的意義相似。

20120919考古現場_map

20120919考古現場_假髮復原

3.據出土烏科克公主所戴假髮及殘餘服飾繪製之復原圖

巴澤雷克文化主要分佈在哈薩克斯坦的巴澤雷克谷地,屬南西伯利亞鐵器時代,西元前53世紀是該文化的繁盛期,此時約為中國的戰國時期。20世紀上半葉考古學家已陸續發現多座此時期的大型貴族墓葬,墓中普遍以12匹馬殉葬,許多馬還配有成套的馬具,馬飾上的紋飾多見各種野獸紋,也有植物及人面形象。這些墓葬平均距今2400年,上限可能到2700年前,下限則依據陪葬品的文化特徵定為2200年前。除了馬匹,陪葬物還有各式毛織、絲織、毛皮及皮製的衣物及氈毯,另有銅鏡等金屬器、角器及木器等等,從器物或其上的裝飾母題,推測它們可能來自波斯與中國。

對於這些墓葬冰凍成因,有些學者認為雖然高原氣候酷寒,但非終年積雪,但墓內的冰土層卻長年不化,這是有意識的人為處理所致。建墓可能選在秋季,使濕冷空氣得以進入墓內,讓墓中的屍身及陪葬品在冬季時凍結,墓上築起的木石結構作為阻隔內外之用,使夏季的熱氣進不了墓中。


埋葬復原  

圖片來源:  

1.http://siberiantimes.com/culture/others/features/siberian-princess-reveals-her-2500-year-old-tattoos/

2.http://slide.tech.sina.com.cn/d/slide_5_453_23720.html#p=1

4.烏科克公主下葬復原圖
2.上:烏科克高原。下:「烏科克公主」墓所在處。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埃及尼羅河三角洲的Avaris古城址(今Tell el-Daba),曾是Hyksos人所建立的王朝中心。多數考古學家認為Hyksos人是埃及的外來民族,可能是來亞洲的閃米特人。近在考古學家在這座古城的一座宮殿下,發現兩處共埋有16隻人類右手骨的現象。這些手骨都很大,有些甚至稱得上巨大,年代約在3600年前,時值HyksosKhayan統治期間。

20120914考古現場_斬手換金  

從文書中知道古埃及一直有著「斬手換金」的習俗。戰爭中獲勝的戰士會砍下敵人的右手,象徵永久消除並剝奪對方的力量,之後帶著這個戰利品換取黃金。過去一直無法證實這種傳說是否真的存在,學者認為此次的發現證實了「斬手換金」的習俗,每隻手代表一次換金的儀式,而且儀式就在王宮舉行,結束後直接埋入宮殿地下。這些右手骨可能屬於埃及人,也可能是Hyksos人在現今地中海東岸阿拉伯世界的敵人所有。目前無法得知這種習俗的起源,即便在Hyksos人可能的原鄉迦南也未留下相關的記載。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0910考古現場_西藏

最近中國社科院與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的考古隊,在西藏阿里地區的故如甲墓地及卡爾東城址進行測繪及試掘,得到初步的成果。卡爾東城址是傳說中西藏象雄國(至少1600年前)的都城「穹窿銀城」,故如甲墓地則是象雄時期一處分佈密集的墓地,與穹窿銀城關係密切。

故如甲木寺門前的一座墓葬,內有大件青銅器皿、微形黃金面具、中原式鐵劍及大量殉葬動物骨,顯示出與附近的札達地區、新疆南疆、印度北部及中原都有文化往來。這座墓葬周圍另有三座較大的墓葬,均為豎穴石室墓,深達5-6公尺,這種埋葬深度在藏區極為罕見。三墓中亦出有大家馬、牛及羊骨,顯示苯教殺牲祭祀及以物動殉葬的習俗。從採集石料、加工搬運及修築墓室,均需仰賴大量人力物力,因此此處可能很靠近當時的政經及文化中心。

學者在卡爾東城址上,發現份部早於現存城址的城牆,從建材及層位關係而看,在早期城址建成前仍有相當長的一段居住期。不過尚需進一步分析測試,才能得知早期城牆的建造年代。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墨西哥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市的大神殿遺址發現一座阿茲特克文化的墓葬,修築年代約在西元1481-1486年,墓主是位年輕女性,周圍堆著1789根人骨作陪葬品。這些人骨多是胸骨及椎骨,另外還有7名成年人及3名兒童的頭骨,旁邊堆放的骨頭可能為股骨及肋骨。

這座墓埋在廣場下約4.6公尺深的地方,廣場的一邊疑似曾種有橡樹,那是阿茲特克文化中的聖樹。阿茲特克文化以火葬為主,這種土葬且有人骨陪葬的葬式是目前所知第一座,反映的可能是該文化統治階層的埋葬習俗。

    20120905考古現場_aztec墓葬圖片來源:New York Daily News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學者在瓜地馬拉一處馬雅遺址,發現一塊刻有終結日期的石磚,這塊1300年前的石磚是在繼墨西哥Tortuguero遺址之後,第二次發現關於此日期的記錄。磚上提到的日子,其實只是馬雅長曆法Long Count)中第13baktun結束的日子,對應到現今曆法就是20121221日,傳說世界末日的那天。  

為什麼第13baktun結束,會被認為世界末日呢?20進位是馬雅曆法常見的記數方式;在長曆法中,20天為一個月,18個月為一年(即一年有360天),每400年即一個baktun(不過以一年365日計的話,則一個baktun約為394年),也就是一個baktun144,000天(360*400年)。

Baktun的計數從113,所以第13baktun的最後一天,就是此一循環的結束之日。隔天等著我們的是新一個baktun的開始,而非世界末日。

回到瓜地馬拉的這塊石碑,它記載了馬雅橫跨兩百年的政治史,在政治動蕩之際,統治者會藉由曆法來維繫其統治權。例如碑中提到當時一位很有名的國王Yuknoon Yich'aak K'ahk,為了延續統治,宣稱自己是第13baktun之主。換句話說,對馬雅人而言,曆法的意義在於當世,而非對未來的預測,所以2012年世界不末日啦!

20120831考古現場_中美洲map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月初介紹了南非發現距今2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頭骨,現在時間繼續前進,來到數萬年前現代人出現之際。之前學界普遍認為非洲桑人是最早出現的現代人,時間約距今2萬年前,但最新的考古發現指出,時間可能提早至44千年前。相關內容請見: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2-08/01/content_3016927.htm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0年前,考古人員在重慶大渡口的馬王場遺址,發現數百件距今約兩、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物。後來北京王府井東方廣場修建時,也曾出土年代相近的石器,不久前廣西白色市甚至發掘出80萬年前的石器,讓大陸上的人類歷史大躍進。不過現在歷史已然改寫。

20120822考古現場_百萬年石器重慶玉龍公園出土百萬年前石器

2009年考古人員在重慶九龍坡區的玉龍公園地表,採集到一些石器,通過鑑定及對當地地質之測定,發現該公園位於長江階地最早的一級上,意味著當地可能存有舊石器時代遺址。因此2010年開始,考古學家在玉龍公園進行半年發掘,於礫石層中找到上百件舊石器,年代經測定出距今約100萬年,此時屬第四紀更新世,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當時的人已能直立行走。現在位於山上的玉龍公園,100萬年前可是臨江之地,四週林木遍地,適合狩獵、漁撈與採集。後來長江上游不斷將堅硬石塊沖刷下來形成礫石層,再經地殼造山作用,形成現在的地貌。雖然無法確定此處是否為居住區,不過可以肯定人類曾在此活動。目前該遺址可望成為市級文物保護點。

100萬年前至兩、三萬年前,中間存著一大段空缺,近期山峽古人類研究所將在長江、嘉陵江及支流展開更多調查,期能填補其間的歷史。

  其實1980年代,學者曾在重慶巫山龍骨坡發現200萬年前的牙齒及石器,只是尚需仰賴更多人類骨骼的出土,才能得知那個牙齒究竟是人齒還是猿齒。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目前所知最完整的早期人類頭骨,在實驗室的架子上放了三年才偶然被一位技術人員發現,近而揭示出來。由於頭骨埋在一塊石塊中,三年前發掘時它跟著包覆它的石塊一起被帶回實驗室,直至技術人員檢視石塊,看到一顆裸露出的牙齒,才將石塊剖開,發現這個有200萬年歷史、被稱作Karabo的南方古猿頭骨。

b埋藏南方骨猿的石塊  

這位古猿的年紀約9至13歲,死於直立行走的階段。在頭骨現世之前,考古學家已發現他的下巴、指骨、股骨、肋骨、椎骨及其也肢體構件,伴隨他一起從南非約翰尼斯堡北部的馬拉帕洞(Malapa caves)出土的,還有其他三副南方古猿殘骸,他們可能是意外掉入洞中死亡。

a自石塊清理出的頭骨

主持研究的是南非威特沃斯特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目前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這個物種是否為人類的直接祖先,或者只是人類近親,不過他們將把探測及發現化石殘骸的過程公諸於世。

c頭骨與其他骨骼拼起之骨架

 

圖片來源:http://www.kaogu.cn/cn/detail.asp?Productid=15186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人員表示,在東非肯亞北部發現三塊新的古人類化石,顯示兩百萬年前確實存在新人種「魯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下圖,美聯社),至少有三個不同人種同時期存在於非洲。論文發表於《自然》期刊。

20120813考古現場1_魯道夫人  

  一九七二年時,考古學家在肯亞北部魯道夫湖畔發現一個頭骨化石。它的腦部較大,臉長而且平,明顯與同一時期其他人種不同,科學家認為屬於另一個人種,命名為「魯道夫人」。但由於只有這一個完整的頭骨化石,無法確定這是一個新人種,還是只是某一個體變異。考古學家這次在同一個地區,發現三塊一百七十八萬至一百九十五萬年前化石,包括一塊臉骨化石和兩塊下顎化石。研究員更加確定「魯道夫人」屬於另一個人種,約在兩百萬年前和其他人種共存。

已知人類最古老的祖先,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百八十萬年前的「直立人」(Homo erectus)。但五十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年代更早、更原始的人種「巧人」(Homo habilis),可能和「直立人」共存,現在確認「魯道夫人」也生活在那個時期,未來甚至可能還會發現其他人種。

過去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是從猴子、猿至現代人這樣一路演化下來,但這項發現挑戰此一觀點。研究主持人、奈洛比「土卡納盆地研究所」李基博士表示,人類早期的進化比原有認識的更複雜,應該和其他動物一樣是多線進行,物競天擇。

2012.08.10/中國時報/諶悠文 綜合報導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mb      

日前英國劍橋地區出土一個1400年前的墓葬,墓主為20~30歲的女性,身旁有一母牛陪葬,其他陪葬品還包括兩個小型盤狀胸針、三條以玻璃珠及琥珀珠製成的項鍊、腕鏈及皮帶扣,腰帶上還掛著一串鑰匙。

在西元5世紀的社會,母牛與當時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重要的生產力及生計來源,因此也象徵著經濟與統治權。較常見的墓葬形式是男性武士和動物一起出土,本次發現的墓葬十分罕見,是目前歐洲僅知的一例,由此可知這位女性墓主有高的社會地位,甚至反映出該社會具有母系氏族特徵。

學者尚未確定她的死因,不過迄今未發現任何明顯的創傷痕跡表明她死於暴力攻擊。

map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1年在蘇格蘭西北邊的南尤伊斯特島(island of South Uist)出土兩具木乃伊,距今約3000多年,他們被埋埋在一個11世紀的房屋遺跡下;這也是目前英國目前唯一發現木乃伊之處。近日考古學家藉由同位素及DNA鑑定,發現這兩具木乃伊並非由兩位死者的屍骨組成,而是六位;更驚人的是,這些骨架是在死者過世300~600年後才被拼接埋葬的。

主持此次發掘的曼徹斯特大學教授Terry Brown認為,這可能是對於原死者屍骨不全的一種補償方式,也就是他缺了頭、就用別人的頭骨替代。不過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一位教授Mike Parker Pearson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這反映出各個家族藉由人骨拼接的方式,表現彼此的親屬關係,或者是幾個家族要在同個地方生活的前置作業。

Terry Brown相信島上還有其他類似的拼接人骨,而且要理解這種埋葬方式,還需仰賴對當時相關儀式的研究。

20120719考古現場_人骨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羅印冲/綜合報導

世界遺產委員會廿九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投票通過,將大陸「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元上都遺址是大陸第卅項世界文化遺產,如果再加上「自然遺產」及「文化與自然遺產」,大陸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四十二項。

20120702考古現場_元上都  

評審委員會認為,元上都遺址作為草原都城遺址,展示文化融合特點,見證北亞地區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碰撞與相互交融。委員會並肯定大陸當局對元上都遺址的保護與管理,滿足遺產真實性與完整性要求。

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代表大陸政府致詞表示,在專家幫助下,使元上都城址與相關墓群,以及草原、森林、沙地和敖包山等特色景觀得到真實、完整地保存。

中新社報導,元上都遺址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廿公里處,由中國北方騎馬民族創建,被認定為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

20120702考古現場_MAP  

「元上都」是忽必烈稱帝前的「龍興之地」,是十三到十四世紀元朝的夏都,也是元朝中創建最早、歷史最久、格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遺址。

元上都遺址也是目前大陸面積最大的單項世界文化遺產,涵蓋遺址本體及周邊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傳統人文景觀。曾有史學家拿這座都城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

元上都遺址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有重要影響。一二六年,忽必烈在上都登基,並在上都設立中書省,總領全國政務;「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名稱,一直在中國沿用至今。

遺址核心保護區已安裝廿五點八公里的圍欄,封閉區域達四十多平方公里;保護區並裝設視頻監控、震動報警系統,周邊還有氣象觀測站及環境監測站,即時掌握風向、風速、氣溫、降水、氣壓、相對濕度等變化。

元上都遺址位在北京的正北方,直線距離約五百公里,北京每日有航班飛往錫林郭勒盟的首府錫林浩特市,航程五十分鐘。

本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議於廿四日開幕,與會者包括「保護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約六百名代表;除元上都遺址外,大陸還將「澄江化石群」提出申請自然遺產,將接受後續會議審議。

文章標籤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來西亞的家庭主婦Suseela Menon一如往常地從市場買回鯊魚,準備為她丈夫作一道鯊魚料理。當她剖開魚肚時,看到的不只是待清的內臟,還有一件長7.4公分、寬6公分的橢圓金屬徽章。

20120629考古現場  

16世紀初至17世紀中,葡萄牙人曾佔領馬來西亞的麻六甲一帶,這個徽章應該是當時隨著某個葡萄牙士兵一起來到這裡。徽章的一面刻有一個十字架,旁邊刻著「ANTONII」的字樣;另一面則是一個戴著王冠並有光環環繞的女性頭像,旁邊刻的字則模糊難辨。這個頭像被認為是葡萄牙國王Denis I的王后,不過他們的時代是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上半葉。所以這個徽章的年代推測比那位葡萄牙士兵還早,它可能是被士兵視作符身護性質的物件配戴在身上,最後遺留在此。

至於那條吞下古物的鯊魚呢?Suseela的丈夫覺得這個具宗教意義徽章的出現,像是上天對他們一家的祝福,因此決定不吃那條鯊魚。而徽章則被Suseela妥善收藏在一只盒子裡。

南無 考古大菩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