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聽了敦煌研究院王惠民先生的演講,內容是關於莫高窟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我第一次知道這個經變是三個月前,當時請王先生協助辨識史語所藏的莫高窟影像,他指出其中兩張的內容是該經變。因為對這個主題很陌生,想說應該會淪落到鴨子聽雷的地步,沒想到王先生講得深入淺出,讓我有許多意外的收獲。
早年學者認為莫高窟只有2窟繪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後來一位研究〈法華經變〉的日本學者發現,另有6窟描繪的應該是該經變而非〈法華經變〉。可以想見這在學術界引起多大的震憾!為什麼先前會被當成〈法華經變〉呢?這要從故事裡的一棟建築說起了。
唐朝時有位叫佛陀波利的出家人,專程從今日的北印度來到中國的五台山拜謁文殊菩薩。佛陀波利正在誠心頂禮時,文殊菩薩化身為位老人從山中走出,問他此次前來,是否有攜帶能滅除眾生罪惡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佛陀波利回說,這次前來只為拜謁文殊菩薩,故未帶此經。老人建議他不如回印度取了經,再帶來中原傳播,既能利眾生又算報答諸佛。佛陀波利聽聞,便動身回印度取經。過了數年,佛陀波利帶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再度踏上中原,進宮(圖一紅圈)面聖後,得到唐高宗李治的准許,將經文翻譯成漢文並於中土流傳。
圖一:T217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法華經變〉中有個故事叫「化城喻品」,講的是有個嚮導帶領眾人去尋寶,由於路途遙遠,眾人疲憊不堪難以繼續前進,於是嚮導用法力變出一座城讓眾人休息一番再出發。以此喻佛道長遠,需有大無畏的勇氣與精神,才能獲得最終的「珍寶」。
雖說經變畫是讀得出故事的,但畢竟不像現代漫畫那麼清楚易懂。如果對佛經內容不熟悉,經變畫跟天書其實也差不多,更甭說去辨識它。前述故事裡都有一行人走向一座巍峨建築的情節,更何況宮殿跟城並不易區分,也難怪多年來會被當成名氣較大的〈法華經變〉了。不過大家可以注意,〈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中的主角是比丘,跟「化城喻品」中的尋寶人不同。圖二跟圖三則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的其他細節。
圖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特徵之一:經幢(T31窟)
圖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特徵之二:繞塔(T31窟)
(by古)
1.進資料庫裡看影像:http://ndweb.iis.sinica.edu.tw/archaeo2_public/System/Media/List.jsp?KEYWORDS=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2.科普網站〈前進莫高窟〉:http://archeodata.sinica.edu.tw/h7/mogao/pages/main_1_zh.html
3.〈法華經變〉化城喻品動畫(第二支):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5441
4.敦煌研究院:http://www.dha.ac.cn/index.htm